永远站在“台独”的对立面
从事两岸工作的人都知道,就在蒋经国逝世前两岸统一曾露出曙光。就在蒋经国逝世前两个月,台当局宣布开放大陆探亲,但因为当时两岸仍然处在“戡乱”时期的敌对状态,面对这一新的情势,如何调整和大陆的关系,减少两岸猜忌及台湾内部歧见,成为蒋经国继任者的一大考验。
1990年3月,蒋经国的继任者,在社会各方压力下,开始着手规划有关大陆政策的决策与执行体制,“国家统一委员会”(以下简称“国统会”)“大陆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陆委会”)和海基会因此应运而生。
1990年10月台湾当局“国统会”成立,而其首件要务就是起草“国家统一纲领”。
统一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更涉及两岸中国人的人心所向。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如果稍有不慎,就将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一时间由谁来领衔制定这一纲领?很多人开始退缩或回避。但最终,这一历史重担还是落在了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的肩上。
根据“国统会”决定和党主席指定,宋楚瑜兼任该党大陆政策指导小组召集人,而作为该小组召集人,主要负责有两件事:一、拟定国统纲领。二是每周召集主持一次“府院党”早餐汇报会。
对于“国统纲领”的起草,宋楚瑜说,事实上最先起草人就两个,一个就他,另一个叫宋心濂,“我们在‘国统纲领’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也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基此认识,特制订本纲领,务期海内外全体中国人同心协力,共图贯彻。”
“国统纲领”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为目标,规划了近程(互惠交流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三个阶段,并树立国家统一的四大原则:一、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责任;二、中国的统一,应以全民的福祉为依归,而不是党派之争;三、中国的统一应以发扬中华文化,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人权,实践民主法治为宗旨;四、中国的统一,其时机方式,首应尊重台湾地区人民的权益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
“‘国统纲领’起草当中,得到大陆第一个肯定的,是钱其琛先生。”局宋楚瑜说,1991年2月,全文800多字的“国统纲领”在“国统会”第3次会议通过。
“国统纲领”明确以“统一”作为国家发展方向,源于台湾施行的“宪法”中“一个中国”的概念,宋楚瑜说,这与该“宪法”增修条文前言中“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以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大陆地区”等用语,皆为“一个中国”内涵之依据。
采访中,虽然宋楚瑜并没有放大自己在促进国家统一进程上的个人作用,但记者注意到,无论是领衔“国统纲领”的制定,还是在“宪法”增修条文中增加强调“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等涉及两岸关系的重要文件条文制定或修订中,宋楚瑜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角色,但在回应本报记者关于当时台湾岛内也有不同声音,却敢于把“统一”作为所有涉两岸问题的开篇时,宋楚瑜的回答是,“统一是民族大义,统一和‘台独’永远是对立面,就像亲民党党纲一样,我们是把两岸统一作为我们一生奋斗目标的,追求国家统一何怕之有?”
原标题:2005年宋楚瑜为何拒绝陈水扁邀请联合“组阁”,也不“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