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政府”带了一批各省人士来台湾,在一路奔波、颠沛流离后来到这个小岛,思乡情绪难免。所以当初在外省人社会,很流行以前在上海滩那些流行歌曲以解思乡之愁,电台也喜欢播放,比如《何日君再来》《苏州河边》《天涯歌女》《等着你回来》《西子姑娘》之类上海歌星的歌。
想想那时当局那么敏感,魅影重重,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通通不放过,怎么能容忍这些“作者滞留匪区”的歌,唱这些歌简直就是“附匪而歌”。而且,那时候正是最需要提高民心士气的时候,提倡的振奋军歌不唱,居然去听这种词句消极颓丧,影响军心士气的歌,所以这类1949年前流传在大陆的流行歌曲就被禁了。
还有很多著名的抗战歌曲,包括《黄河大合唱》《东北三部曲》 《大刀进行曲》等,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因为这些歌曲的作者大多留在大陆,因此也遭禁唱,许多抗战歌曲就此深埋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那好,要提高民心士气是吧?所以有很多亢奋的歌曲出现了,比如有一首歌叫《保卫大台湾》。
保卫大台湾 保卫大台湾
保卫民族复兴的圣地
保卫人民至上的乐园
万众一心
节约生产
支持前线
我们已无处可退
只有勇敢向前向前
波浪涛天 海涛惊险
大海是敌人送死的坟墓
金澎舟山是我们海上的钢拳
敌人来一千 我们杀一千
敌人来一万 我们杀一万
(节录)
以上这段文字是节选自这首歌的。这首歌够激昂了吧?这还是1950年“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的“反共抗俄歌曲”第一名,是公认的“反共文艺第一声”,也是日后“反共文学”的原型。
可是这首歌后来也被禁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人唱着唱着,越唱越感觉不对,这“保卫大台湾”怎么唱着唱着听起来就像“包围打台湾”了,兹事体大,于是火速被禁掉,标准马屁拍到马腿上。
当时台湾很穷困,正从战火中脱离,一切都在重建中,社会物资供应波动很大,民众生活都很困苦,一般本省民众也是过得苦哈哈,就出现了很多描写小人物生活百态的歌曲,比如《卖肉粽》《收酒矸》(收酒瓶),因为这些歌真的写到百姓心坎里,又好听,所以马上就流传开来。《卖肉粽》这首歌很接地气,描写了做小生意的人都会沿街叫卖的情况,歌词中这样写:
自悲自叹歹命人
父母本来真疼痛
(自叹是苦命人,
父母本来真疼爱)
乎我读书几落冬
出业头路无半项
(供我读书许多年,
没想到现在找不到工作)
暂时来卖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对象一日一日贵
厝肉头嘴这大堆
(东西一天比一天贵,
家里要养的还那么多)
双脚行到欲称腿
遇着无销上克亏
(脚走到都快要不能动,
卖不出去又亏本)
认真再卖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节录)
结果这首歌不久被“台湾省保安司令部(警总前身)”发现后,马上就发文通令禁唱。理由是:这些歌暗示“政府”无能,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我想说的是:本来就无能,何需暗示?(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