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英国打狗领事馆
▲鼓浪屿英国领事馆
▼在打狗领事馆俯瞰高雄海景
▲通向打狗领事馆的“之”字形木步道
台海网3月2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常海军 龚洁供图) 昨天,高雄市长韩国瑜正式开始厦门之行。
早在150多年前,高雄就与厦门有来往,交流十分密切。“台湾第一栋建造完整坚固的洋房,就是厦门人建的,并且材料都是从厦门专门运过去。”厦门文史专家龚洁披露,位于高雄的英国打狗领事馆,就与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渊源极深。从外观到气质,高雄都和厦门颇为相似。
1“打狗”是高雄最早的名称
说到高雄,得先了解“打狗”。
龚老介绍,台厦历史上同为一个行政单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治台时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巡抚,同时设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简称“台厦道”,归兴泉永海防兵备道节制。雍正五年(1727年),因形势需要才将“台厦道”一分为二,设台湾道和厦门道。
乾隆年间,闽南先民渡过海峡的黑水洋,在高雄甫登岸,就问当地百姓:“这里叫什么名字?”百姓回答:“打狗(Takau)。”
“‘打狗’系马卡道族语,这里最早是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产竹子得名‘takau’(意为竹林),汉语音译为‘打狗’。”龚老说,1920年,日本人将“打狗”按闽南语的发音写为“高雄”,是因为日本有一座著名山峰“高雄”,日语发音“Takao”和闽南语的“打狗”一样,故也写作“高雄”。
2厦门工匠用厦门建材建起英国打狗领事馆
英国打狗领事馆,坐落于高雄西子湾畔的鼓山南端,东、南、西三面为高30米的陡峭悬崖,北面连接鼓山,形成北低南高,一面背山、三面环海的独特态势。站在山尖上,台湾海峡东岸的西子湾、东南方的高雄港和南面的旗津灯塔,尽收眼底,视觉宽广无垠,形势十分险要。
史料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英国驻厦领事馆翻译史温侯奉命访问台湾后,建议英政府在台设立领事馆。翌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被迫订下《北京条约》,条约中有一条开放台湾的淡水、鸡笼(基隆)、安平、打狗(高雄)四港。
1861年,英国派出首任副领事,就是住在鼓浪屿英领公馆的翻译史温侯,先到淡水行使领事职责。1864年,中国海关在打狗港设立海关,史温侯从淡水迁到打狗,租用废船“三叶号”作副领事馆。
1865年2月,打狗副领事馆升格为领事馆,史温侯也升格为领事,他改租鼓山哨船头民房为领馆。同年8月,英商天利洋行在鼓山南端尖岬上建全台第一座别墅洋楼,史温侯参与共事。
打狗英国领事馆由英国人设计,却是由厦门工匠施工建造。
这处台湾第一幢洋楼别墅,面积152坪,系英国维多利亚风格,也有人说它是文艺复兴风格,与鼓浪屿1844年建成的第一幢英国领事馆相似,是鼓浪屿原英国领事馆原貌移植。“建筑材料为红砖、红瓦、红地砖、花岗石、三合土、木材等,均自厦门运往打狗;三合土也按厦门配方由乌糖汁、糯米浆、石灰、牡蛎壳灰、沙子合成,十分坚固。”龚老说。
建成后,史温侯就在洋楼里办公,处理领事之务,这栋红砖洋楼正式成为英帝国在台湾的第一座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