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二·二八”事件亲历者黄幸:警惕“台独”势力对历史的亵渎
中新社记者 郑巧
“‘二·二八’事件已过去70年,还要继续探讨、纪念,除缅怀事件中遇难的烈士,更要警惕、防止‘台独’势力对这段光荣历史的曲解和亵渎。”“二·二八”事件亲历者、93岁的老台胞黄幸如是说。
2月23日,黄幸(中)出席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70周年座谈会时与台湾嘉宾合影。中新社记者 郑巧 摄
近日,黄幸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回忆这段“一生中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的岁月”。老人的头发已花白,但逻辑清晰。
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发生一起私烟查缉血案,激起当地抗议浪潮。2月28日下午,在台湾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的实验室里,黄幸和十几位同学听闻在长官公署前示威请愿的市民遭到机枪扫射,立马放下手头的实验,“大家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因为公共交通几近停摆,黄幸步行回到了位于士林的宿舍,“路上行人行色匆匆,感到社会蕴含着一股骚动气息”。经过商议,他和台大同学潘渊静一起扮成钓鱼人,去士林附近的一个国民党武器库侦查,并定于3月5日攻打该处。
由于当天晚上下起倾盆大雨,原定的增援人员也未按时到达,起义计划取消。“从2月28日开始,大家在整个社会气氛的推动下,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如果当时真的去进攻,后果难以设想。”黄幸说。
为躲避当局搜捕,黄幸在士林望族曹家的顶棚上住了十几天,并于次年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工作。这段经历,可谓是他的人生转折点。而他的多位朋友,却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捕入狱。
出生于台南的黄幸,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21年后,终于迎来了台湾光复,“当时我们怀着喜悦、期盼的心情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但国民党当局来台后的一些作为,让‘期望’变成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