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台北丝毫没有寒冷的气息。在暖阳的沐浴下,逸仙公园内民众三三两两在锻炼,也有参观者进出,游览,留影;松柏环绕着的旧时日式建筑仿佛不曾被时间改变,依旧简洁、肃穆。
这座日式建筑曾是一家被称为“梅屋敷”的旅舍,屋顶覆盖黑瓦,占地约150平方米。它是孙中山1913年第二次来台湾时下榻的旅舍,也是台湾至今唯一留存的孙中山革命遗迹。
昔日的旅舍如今已变成孙中山史迹纪念馆。在纪念馆内,孙中山所书的“博爱”墨迹,高悬于房间右侧正中上方,下方是一尊孙中山雕塑半身像。前方则摆放着木质方桌、坐垫、屏风等物件。
据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江昶毅介绍,“梅屋敷”建于1900年,是日殖民统治时期的高级旅馆。当时,台湾很多官员都会在这里餐叙,讨论一些与政治有关的议题。
“‘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当时手书,赠与旅舍的经营者。另外,展区里展示的家具是当时‘梅屋敷’遗留下来的。这些都按照孙中山先生当时下榻的原样摆设。”江昶毅说。
在房间左侧的墙壁上,悬挂有多幅黑白老照片影印件。这些照片从各个侧面反映孙中山与台湾千丝万缕的联系。
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兴复台湾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之一,多次在其著作和言论中论及。
据历史记载,孙中山一生中曾有三次莅临台湾,意欲联合当地的革命志士一同为中国革命而努力奋进。
1900年9月,孙中山首次来台,设指挥部于台北新起町(现为长沙街),策划惠州起义,先后停留44天。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二度来台,下榻于“梅屋敷”。他在此接见了一些在台的老同盟会会员,向他们了解情况,征询意见。1918年6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第三次来台,但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极力阻挠,他未能入境。
孙中山的三次台湾之行,将台湾与祖国革命运动连成一体,以民族大义点燃台湾革命火种,其革命精神深深影响台湾社会,感召台湾同胞觉醒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