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梨在父亲的展板前
中新网12月10日转人民日报报道 近日,“跨越时代为历史补白——陈逸松和他的时代”展在台北开幕;11月,《陈逸松回忆录:放胆两岸波涛路》也在台湾出版。一展一书,将2000年逝于美国的陈逸松,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
1907年生于台湾宜兰的陈逸松,日据时期当选过台北市议员;台湾光复后,曾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1973年,毅然跨越海峡,到大陆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看似不可思议的经历,记录了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如《陈逸松回忆录》的作者曾健民所说,“他们身担殖民地之子的重负,一生都是站在台湾人民立场,有浓厚的祖国情怀。”
“民族感情像我一生的航海图”
陈逸松13岁即留学日本,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一方面,陈逸松从饮食习惯到思想文化都受日本影响;另一方面,他处处受到差别歧视,从小就觉悟到自己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汉民族。在东京大学留学时,他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认为“新民”等同依附殖民者,“我们是中国人,不能沦为日本新国民啊!”回到台湾,正值日本推动皇民化运动,他坚持不改日本名,“一天到晚都有人来动员我父亲,他躲来躲去不愿改。”陈逸松的小女儿陈雪梨介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听到消息时,陈逸松正与好友古井闲聊,“古井泡了一盅好茶,两人对视,感慨万千。”陈逸松说,“仿佛从黑夜到了天亮。今后终于可以平等做人了!”
那段时间,陈逸松兴奋而繁忙。1945年,他受命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团部”,协助维护日本撤退、国民政府接收之间70多天过渡期的社会秩序。1946年,他和苏新等好友成立了台湾政治经济研究会,并创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份白话文杂志《政经报》。当年9月,他还参加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南京,并前往陕西祭拜黄陵。
陈逸松晚年自述:“民族感情和国族认同,像我一生的航海图,在政治的波涛中指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