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9月1日讯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陈成沛)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期间,汉人武装抗日大抵发生于日本占领台湾后的前20年。其中为保卫台湾而战的乙未抗日,距今已有120年。
台湾乙未抗日又可分为三部分,北部抗日始于1895年5月29日,日军从基隆澳底登陆,这主要是小规模的游击战,并未发挥太大战斗力量。8月30日,“两岸记者重走台湾抗日之路采访团”已前往此地的“盐寮抗日纪念碑”凭吊。
第二部分则是“神出鬼没”的义勇军抗日,他们中的领袖多是当地有声望的人士,比如徐骧就是秀才出身,这主要是1895年6月中旬至8月底的八卦山战役。
第三部分是9月初至10月21日,日军进入台南城止。
乙未战争之后,1895年到1902年期间,台湾各地义民为表达日据初期不满情绪也发生不少抗日事件,但规模不大。1907年到1915年,可称台湾人民抗日的第三阶段,这时候是民族意识的武装抗日,像“苗栗事件”就震惊了日本政府,引起国际关切,日本随后将高压统治改为怀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