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3月12日讯 据《北京晨报》报道,虽然从未见过爷爷杨虎城,但全国政协委员、爱国将领杨虎城之孙杨瀚(见图)对爷爷的生活细节印象深刻,爸爸说过一遍的事,他都会记在心里。身为西安事变研究会会长,每天的工作都是和那段往事相关,爷爷也是他研究的主角。在杨瀚看来,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就是杨家的家风。
谈家风
爱国爱民 做一个真诚的人
“爱国爱民是杨虎城倡导的家风,从他给我父亲取名杨拯民就能体现出来。”杨瀚说,爷爷的出身很苦,16岁时父亲就被满清政府杀害。出身雇农的爷爷,参加政治活动就是为了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后来信仰了三民主义,追求更大的政治目标。
杨瀚说,爷爷对家里人的要求就是要为人民赴汤蹈火。在爷爷的生活照片中,很多都是他到工厂、农村等地视察,为百姓解决问题。在任陕西省主席期间,他亲自勘探水利线路。回老家和老乡一起照的相片中,光着屁股的孩子都有。
杨瀚说,爷爷家里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在当了省主席后,为母亲和弟弟等家里人租了一套房子,但是他仍然住在兵营里。每天要看部队出操,给军人讲政治。当时有卫兵和家里佣人称父亲杨拯民为少爷,称姑姑为小姐,爷爷听后专门强调不许这样叫,只许叫名字。“生活上很简单,吃饭就是两菜一汤。”
父亲杨拯民曾经告诉杨瀚,爷爷一直要求子女认真学习,爱国爱民,做一个真诚的人,这是基本的家风。这样的家风也影响到了父亲对他的教育。杨虎城视察农村工厂的时候,经常带着杨拯民,十几岁就开始接触社会。到了杨拯民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时候,参观工厂、展览会,也经常带着杨瀚一起。9岁时家里就有了《参考消息》,杨瀚也从小就开始了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