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1月10日讯(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林靖东)
从小,我就爱听故事。
驻点期间,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位在台湾媒体主管机构工作的朋友。他年纪比较大,为人风趣,也乐于跟我这个小辈分享过去的故事(在这里,为了避免给他造成困扰,我们还是称之为“他”吧)。
三四十年前,台湾还在“戒严”时代,他就已在“新闻局”工作。那时的台湾,并未开放报禁,全台只有25家日报和6家晚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平分秋色,他们在最繁荣的时代,曾达到100万份的发行量。那时,联合、中时也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报馆门口甚至有“宪兵”把守。
当时,报纸有“三大限”:限登、限张、限印,台北的报纸要想在各地发行,就得用专列“限时快递”。
故事的场景就这样徐徐展开!
凌晨四五点的台北,一片水汽氤氲,在清冷寒冽的空气中,一群哈着雾气的报纸发行人,守候在西门町附近的中山堂门口。附近,有穿着大衣拿着枪的警卫在站岗。他们在等待一辆送报车送来当天的报纸,然后分发、投递,确保早上7点,散发着墨香的报纸能出现在民众的早餐桌上。
同样的时间,一辆送报的小火车从台北开出,车上满满载着的,全是当天的报纸。顺着台铁线,报纸被沿路一个站点接着一个站点地丢下……这列带着全台最新消息的送报专列,会一直开到台湾的最南部,然后卸下所有的报纸。
这样严肃的程序,很有些“洛阳纸贵”的感觉。想到现在台湾满地派送的免费报,联合、中时艰难度日,真是恍如隔世。
而那时,对新闻人的管控,同样“严格”。有一次,蒋介石出席一场活动,带了一队随访记者。过程中,他接到某主管的一个电话。主管说:“那谁谁谁,你不能让他去采访。”他问:“为什么?”对方答曰:此人有案在身。
仔细一问,原来是“跳票”。而所谓的“跳票”,也就是开出的现金支票无法兑现,情况很有些像现在的信用卡逾期未还。他当时的感觉,简直就是“太莫名其妙”。后来这件事虽然不了了之,但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台湾,从1950年开始,到1988年,报禁才被解除。而那之后,又是另一场“媒体战国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