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是童星的萧芳芳(左)与张小燕,1957年向蒋介石祝寿
台海网2月21日讯 尽管岛内对蒋介石的历史功过评价两极,但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的到来,各种关于他的研究课题、相关讨论相继展开。台湾“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辑黄文德,近日通过研究早期中外媒体报道和台当局部分档案,回顾了当年蒋介石祝寿活动的变迁。
军机排出大字“六十寿”
1943年毛泽东50岁生日时,婉拒了部下要求为他做寿的建议,理由是:“做生日太多,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对此,外界解读毛泽东此番话影射的正是1936年蒋介石大办50大寿。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可谓“民命国脉,朝不保夕”。但1936年7月,陈立夫等人仍提出“献机祝寿”的构想。所谓的“献机”,原本只是想通过教育系统,向师生、家长强制募捐,预计募集1400架飞机。经过两个月的宣传后,这一活动演变为华侨、学校、警界以及金融界等相关团体的捐赠,甚至偏远地区的监狱犯人也要节衣缩食,捐款购机祝寿。
对于这一事件,有分析人士认为祝寿活动实际上是国民党人各取所需,想着法子获取资源罢了。当时的外国记者则批评蒋介石沉溺于“虚幻的生日”,并抨击国民政府将蒋介石生日定为节日非常不智,在社会上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国民党当局并不在意这些批评。1946年,为了庆祝“最快乐的一天”,蒋介石一手扶植的励志社,从9月开始在南京黄埔路设置临时的万人祝寿堂,安排公务员、国民党党员集体祝寿。该社各地分支还出售寿桃、寿糕,每份售价千元。此外,其他祝寿活动还包括教育局举办的万人大合唱;空军派出军机在天空排列出“六十寿”三个字通过南京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