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30日讯 “新台湾国策智库国家安全组”研究员刘世忠在新书《历史的纠结─台美关系的战略合作与分歧》中透露秘辛,陈水扁任内一度想恢复李登辉主政时代的“国家统一委员会”并兼任“国统会主委”,但这个想法因当时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反对而作罢,扁后来退而求次,成立“两岸事务小组”并延揽“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出任召集人。
民进党执政时代的“总统府”谘议、“外交部”研设会副主委刘世忠最近完成《历史的纠结─台美关系的战略合作与分歧》探讨“扁政府”执政五大对外重大政策,包括2002年提出“一边一国”论;2004年与“总统”大选一起举行的“防御性公投”;2005中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与台湾的回应;2006年“终统”(终止适用“国统纲领”及“国统会”);以及2007年的“入联公投”。针对五大事件决策形成过程、领导者的态度、官僚体系如何讨论、危机处理及岛内外的说服过程与回应加以细腻分析。
刘世忠受访表示,这是他担任美国布鲁金斯学院访问学者期间所做的研究案,实际访谈20多位小布什政府时代负责两岸事务、台美关系的官员与重要智库学者专家,成员涵盖白宫、国务院、国安会等实际参与决策官员。
刘世忠在书中指出,一位美国学者史东在2000年520就职演说前曾私下会晤扁,大胆向这位他眼中认为“务实有弹性”的民进党当选人提出期许,如果尼克森是打开美国通往中国大陆的第一位美国总统,陈水扁有机会成为“台湾的尼克森”。
扁的就职演说确实向北京传达一连串“和平橄榄枝”,言论与作为包话,2000年6月接见美方学者访问团时不经意说出“可以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时任“陆委会主委”蔡英文介入,“总统府”立即澄清否认。后来,蔡也反对扁兼任“国统会主委”。据了解,蔡英文在“扁政府”时代的两岸政策有很大的发言权及影响力,陈水扁对蔡英文的建言也相当尊重。
刘世忠指出,扁刚上任时,提出“新中间路线”与“全民政府”理念,对两岸关系满怀憧憬,曾经一度想恢复“国统会”并考虑兼任“国统会”主委,后因民进党内部反对作罢,后来,2001年抛出“政治统合论”,引用两岸同处“一个屋檐下”的说法,都是善意。
不过,“国统会”与“国统纲领”是李登辉在2000年政党轮替时建议陈水扁不要碰触的“两根柱子”,后来李扁双双否定“国统会”与“国统纲领”,李登辉提出的新柱子是“中华民国正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