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台海钩沉  >> 正文

毛泽东VS蒋介石 相同环境为何造就不同性格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李睿嘉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老虎VS狮子―――

  编者按

  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最大最长的两位历史人物当然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都已谢世三十年左右,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整个社会的反思潮中,我们希望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这两位历史人物。

  毛泽东曾将自己的性格概括为虎性与猴性的统一。但狐性与虎性的统一也许更确切。前者表达毛泽东的智慧,狐狸能够识别陷阱,可以逃避强大对手的攻击,保存实力;后者显示毛泽东的权威,老虎具有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而蒋介石的性格却是犬性和狮性的统一。犬忠诚,爱憎分明;狮子,霸气。

  同样出生于十九世纪末,同样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样两个都比较富裕的家庭,同样两个都很聪明的孩子,却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南辕北辙的性格。毛泽东更多的是反抗精神,怀疑精神,而蒋介石则更多是忠孝观念和顽强意志。

  两人性格的巨大反差与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然,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人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动力。我们试着深入他们的家庭,追踪他们的成长历程,来解读他们性格的差异吧。

  专制父亲让毛泽东反叛

  1893年,毛泽东生于韶山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善于经营,做稻谷和猪牛生意,是远近闻名的地主家庭。母亲娘家贫穷,在丈夫面前得不到尊重和关爱,而是奴仆般的呵斥和轻蔑。幼小的毛泽东,经常看到仁慈的母亲受到父亲粗暴对待,最初的仇恨―――对父亲的仇恨和蔑视油然而生。父亲为发财致富,经常使用非常手段,不讲亲情,人情,导致他与父亲关系的恶化,“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毛泽东反对强权,蔑视权威,打抱不平的潜意识也许在这时就埋下了种子。

  毛泽东是父母第三个孩子,前面的两个不幸夭折,使父母特别疼爱他,加之家庭比较富有,毛泽东在家里当然享受宠爱甚至娇生惯养的优待。令他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样教育的结果却是儿子看不惯老子,看不惯老子对别人那专制劲。毛贻昌和当时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这却促成了他逆反心理的成长。

  1906年冬至,毛贻昌设酒席宴请生意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父亲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有反抗精神的毛泽东当着客人面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贻昌非常生气,举手追打。毛泽东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父亲在众乡亲面前向儿子低下了头。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同父亲比较起来,对少年毛泽东影响最深的是母亲。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信念灌输给孩子。一次,附近一个农民,曾收下订金把猪卖给了毛贻昌。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空缺。没询问老爸的意见,毛泽东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

  毛泽东的反叛与当时整个国家的反抗浪潮非常吻合。“我与之斗争的第一个资本家是我的父亲”,毛泽东后来这样讲过他与父亲的关系。

  正像他母亲的温和与善良一样,父亲的粗暴管教方式,也影响着他的一生。在憎恨父亲的背后,父子间存在着他自己都未认识到的同一性,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他成了一个父亲一样的权力主义者。他性格中属于老虎般的霸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童年受挫使蒋介石强悍

  1887年,蒋介石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其父蒋肇聪生财有道,家境富裕,母亲王采玉生二子二女,长子名瑞元,即蒋介石。蒋介石从小就受到祖父溺爱,性格顽劣异常的,人称“瑞元无赖”,让母亲操了不少的心。

  蒋介石三岁时,将一根筷子插入自己喉咙,想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1892年冬天,幼小的蒋介石因为好奇跳进了结冰的大水缸里,水缸足有成人那么高,等大人发现时,他浑身已湿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被大人救了出来。蒋介石还好做械斗游戏,经常和一大群孩子,手持棍棒,直到有人被打的头破血流才一哄而散。

  但好景不长,阔绰无忧的生活很快被打破,幼年的蒋介石早早地体验到“家变”的挫折和痛苦。1894年,祖父撒手西归,次年夏天,父亲蒋肇聪又身染时疫而殁,面对分家时亲戚们的百般欺凌,孤儿寡母坠入了生活的低谷。而小女瑞菊、幼子瑞青相继夭折,更是给其母王采玉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愈是艰难挫折,母亲王采玉就愈是发奋自强。她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的身上,虽然家境困难,但不叫蒋介石参加劳动,仍让他专心读书,“每当蒋介石离家去离溪口一百华里远的外祖父家去读书时,母子两人总是抱头大哭一场,很是凄凉。”

  在那段日子里,母亲用铁一般的严规戒律管束他,从学业到做人都毫不放松,母亲只要觉得他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他。母亲的棍棒教育,他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反抗。相反,他一生对母亲都非常孝敬,几乎言听计从,绝不忤逆,蒋介石“义犬”的性格逐渐形成。

  蒋介石曾感慨地说,“要知道那时的清政权正处于最腐败的状况。贪官污吏对鱼肉百姓习以为常。我家既无靠山又无权势、很快就成了他们欺凌的目标。我们家之所以能够免于倾家荡产,全亏了我母亲和她那善良而又坚忍不拔的品格。”一次,溪口的一个村民由于付不起粮租而出逃了,于是由作家主的蒋家去抵,当地的官吏将年幼的蒋介石抓起来,一直拖到村公所前,并威胁说要是他付不清那出逃的村民所欠的租子,就将他送进大牢,欠租最终还是由他家付了,他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这次的不白之冤对蒋母和蒋介石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后来,蒋介石经常将这件事称为点燃他“革命之火的第一颗火花”。可以说,童年的经历使他狮子般的强悍性格得以萌芽。

相关新闻
台湾写真:台北冬雨里的两蒋印迹

阳明山是冬雨时节感受台北的好去处,高低起伏中,这座城市自然之美沿着山间曲径流淌。自士林区福林路驱车进山,蒋氏父子曾在其间生活、工作的四个建筑群构成著名的人文景观。   山脚的士林官邸是台北地标之一,游人常年络绎于途;其前身,是日据时代总督园艺所,1950年改建成官邸,也是蒋介石在台居住最久的居所。   由此往东10公里,坐落着一个中国古典建筑群,...

开始动手!"独派"提案成功冻结两蒋陵寝预算40万

台军三军仪队在两蒋陵寝前交接。(图片来源:台媒) 21日,台湾立法机构“对外关系及防务委员会”审查台湾防务部门2018年度预算,“时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提案称,应尽速将台军三军仪队从两蒋陵寝撤出,还提案冻结400万元预算(新台币,下同,约合人民币87.9万元)。经朝野讨论,最...

“两蒋”对台湾有贡献吗?台湾这两位高官“说不出口”!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11日邀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潘文忠、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郑丽君、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正仪专题报告“如何面对‘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制定后的因应政策”。 “立委”陈学圣质询郑丽君、潘文忠“可不可以讲述3件两蒋对台湾...

民进党“追杀”国民党,蔡英文指蒋介石是杀人魔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立法院”12月5日三读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其中“清除威权象征”条款矛头指向全台以“中正”为名的道路、学校要更名,蒋介石铜像可能拆除,位于桃园龟山中央警察大学集合场、唯一自大陆迁来、堪称台湾历史最悠久的蒋介石铜像将如何处理备受瞩...

毛泽东指导我军作战方略的三次转变

原标题:毛泽东指导我军作战方略的三次转变   不拘泥于一格,因情用兵、因敌用兵是毛泽东指导我军作战的重要特色。革命战争年代的三个不同阶段,毛泽东指导我军作战的方略先后进行过三次具有代表意义的转变,这三次转变为我军摆脱不利局面,夺取战场主动权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秋收起义受挫后,由夺取长沙向移兵井冈山的转变。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