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辜会谈”参与者谈两会商谈的历史与进步
台海网11月4日讯(导报记者 许巧娜 薛洋 陈小清)1993年新加坡的第一次“汪辜会谈”,早已写进了历史;1998年上海的二次“汪辜会谈”,给大家留下多少期待。转眼数年过去,当年的两位主角,都已斯人长眠。少年变白发的幕后推手们,也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看两岸潮起潮落……终于,两岸再次春暖,“陈江会”突破性地办到了台湾。看如今,忆往昔,他们唏嘘不已,是感叹历史的传承,更是感慨历史的进步。
昨日,焦仁和、邱进益、徐博东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谈起从“汪辜会”到“陈江会”的点点滴滴。
徐博东忆汪老未能赴台始末:一篇没有完成的发言稿
北京联合大学前院长徐博东,不但见证了自汪辜“上海会谈”以来整整10年间两岸关系发展的起起落落,还参与了汪道涵那次未成行“台湾之旅”发言稿的起草。
辜振甫于1998年亲赴上海与汪道涵再度举行会谈,会上,辜振甫邀请汪会长在适当时候访问台湾,汪老愉快地接受了邀请。经过“两会”的一系列后续磋商,汪老赴台日期也基本敲定,时间大概定在1999年10月中下旬。徐博东说,当时,中央对那次台湾之行非常重视,对汪老在台湾各种场合应如何发言也花了很多心思,还成立专门的 “发言稿起草班子”。这个班子由时任海协会副秘书长的孙亚夫牵头,从大陆涉台领域较有权威的官员与学者中挑选9人作为写作班子成员,当时徐博东就是其中一员。徐博东透露,这个班子成员的理论与文字功底都比较深厚,整个起草工作也很严谨,甚至达到字斟句酌、锱铢必较的程度,并且针对岛内局势的最新进展不断做出修改。到了1999年6月,已经改到第三稿了,很快就要定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