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2006年3月31日起公开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间的日记真迹。图为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样品。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从1915年到1972年长达50余年的蒋介石日记,自05年送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后,只有少部分两岸三地的历史学者获准抄录观看。相关两岸学者接受访问时认为这些日记有助于把蒋介石从台湾的“领袖”神坛上拉下来。
蒋介石并在日记里记载自己的好色和时时警惕“戒色”的矛盾与挣扎。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蒋介石自1915年(28岁)养成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写日记的习惯,保持50余年不变,直到1972年因车祸受伤无法动笔为止。蒋方智怡在2005年将所有蒋介石日记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
蒋介石
此一日记的真伪问题,因蒋对早年浪荡岁月的诚实描述而得到专家认可。据指出,蒋在日记中坦率记载自己的好色和时时警惕“戒色”的矛盾与挣扎。
学者杨天石认为,蒋早年有三种身份,一是“革命志士”、二是“道学家”、三是“上海洋场的浮浪子弟”。日记中,经常有“今晚出去探花”的记载,但蒋又时常警惕自己,例如一次路过香港,他写说:“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否经受考验,就看今天!”结果,当天晚上他还是上了妓院,并在日记上写说:“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
此外,根据蒋在1945年前日记的记载,专家认为,蒋对当时国民党军队腐败的情况心知肚明,一度想把国民党改组成“劳动国民党”,只准许农民家庭出身者和革命军人入党;蒋与宋美龄的夫妻关系出于真感情,而非如外界猜测的政治婚姻,在与宋美龄结婚后,蒋的用情就十分专一,而宋美龄也多次表现出对蒋的同生共死夫妻感情。
〉〉新京报:杨天石与《蒋介石日记》研究
史料和始料
在海内外近代史学界,杨天石享有很高声誉。对于学者而言,学术著作理所当然是其学术声誉的基石。此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天石近代史文存”,虽然涉及其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但只是他全部著作的一部分,就研究领域而言,他贯穿了晚清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对中国古代史也有涉猎。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生前一直提倡,史学研究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在杨天石的学术之旅中,这样的思路贯彻始终。他的史学著作,其论据大都建立在第一手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从1985年到现在,杨天石凭借一己之力寻访近代史原始材料,自1985年起,他陆续访问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里接触到大量稀少、难见的史料,发现了不少人所未知的秘密。
去年3月底,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刚刚开放蒋介石1917~1931年的日记,杨天石即远赴美国查阅。今年4月2日,胡佛研究院宣布自即日起开放蒋介石1932~1945年的日记,杨天石即再渡重洋,紧张查阅。
能够在几十年时间里锲而不舍地寻求原始资料,年过七旬还不顾年高体弱,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原则,对于学术研究来讲,杨先生树立了鲜活的典范。
年迈的杨天石还在不辞辛苦地在世界各地寻找关于蒋介石的各种史料,以补充和完善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