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连金 吴生林)金门与厦门预定8月共同举办“横渡金厦海上长泳”活动,基于确保选手安全,金门县政府拟协调台军方拆除位于小金门双口海岸的水下反登陆军事设施“轨条砦”。消息一出,外界一致称好,纷纷称赞这也是两岸关系和缓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该消息也再次引发了外界对曾经的“前线”——— 金门、马祖二岛军事工程遗迹的兴趣,这些军事工程兴建之初拟作何用,曾对岛上民众生活影响几何,而今近况如何?在两岸对峙不再、往来交流频繁的今天,当地官方又怎么处理这些“战争遗迹”,使其军用转民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尽力?本报为此综合岛内各方资讯,并采访金马地区相关单位,为您一一道来。
1 军事工程遗迹知多少
60年前,国民党退守台湾,将金门、马祖二离岛视为“反攻大陆”的“军事跳板”,军方在此构筑了大量碉堡、坑道等军事工程。到1992年金马终止“战地政务”后,台军方留给两地的除了梦魇般的“军管”记忆和一地诸如“时时备战”、“枕戈待旦”等精神标语外,还有更多“实实在在”的“礼物”——— 叫人时刻提防的水下反登陆障碍物“轨条砦”,田野山坡上触目惊心的反空降桩以及让人步步惊魂的地雷区。
海岸多立“轨条砦”
“轨条砦”就是铁轨条般的铁条,1米多长。一根一根沿着金门海岸线直接入地、入海滩。设置于涨水线和落水线之间,高呈45度角斜插着伸向海面,只在落潮时可见。有的并定置渔网和蚵桩。当登陆编队趁着涨潮抵岸时,它则藏在水下根本看不见,但只要登陆艇擦碰上,即是人仰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