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提出“在野合作堆栈说”,主张从理念结合堆栈开始,到台立法机构,再到“大选”,他还喊出“宪政”改革,要走向“双首长”制,最后走向台立法机构责任制;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也表示,台湾选举变成“民选皇帝”制,赢者全拿,毫无制衡。朱、柯两人说法隔空呼应,预设了对未来政党合作和台立法机构体制的想象。台湾《联合报》今天刊文《“在野”合作堆栈,要有可操作与信任的基础》,认为这未必做不到,但实务难度极高。
文章指出,朱柯的说法,反映了社会对当前台湾地区领导人独大的“民主独裁”现状不满。台湾民众党没有推上区域民代的实力,只能期待成为“三党不过半”下的关键少数。尤其在“在野大联盟”的期待下,如何发挥少数党参政的最大利得,柯文哲因此一再提“联合政府”。毕竟台湾民众党壮大的最短路径,就是争取参与施政的可能。
台湾此前从未出现过“联合政府”。陈水扁刚上台时任用唐飞,想创造“蓝绿共治”空间,终因民进党无意与他党分享权力,难改“朝小野大”的僵局;马英九“执政”时,因党内纷争,台立法机构势力抬头,使马当局施政屡受掣肘,结果以“马王政争”收场;到了蔡英文,已经完全是民进党一党独大,她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权力用尽,台立法机构成了“橡皮图章”。
这样的政局不改变,台湾“民主独裁”的问题不可能改变。换言之,除了“大选”,台立法机构选举结果也会左右未来四年的施政走向。
“在野联盟”不仅要力阻赖清德“躺着选”的态势,还必须在民代选举架构起“在野大联盟”的台立法机构优势,才能让“在野合作”下的“大选”结果有稳定岛内政局的机会。因此,“在野党”谈合作,必须先就未来行政当局的运作取得共识;若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能承诺“不全拿”,“在野联盟”就没有合作的可能与基础。
朱立伦拿“宪政”改革为前提,释放出即使国民党在选举中胜出,也不排除在“双首长”制思维下,让台行政机构负责人成为行政最高长官,这对台湾民众党而言当然有吸引力,也是柯文哲抛出“联合政府”说的根本用意。
问题是,如果双方不能有一定默契,乃至白纸黑字的盟约,蓝白合的工程难度仍然很高。
蓝白合不仅是“大选”的现实需要,力阻绿营在台立法机构席次过半也是民代选举的重要目标。台湾民众党在区域民代提名者有限,只能寄望不分区能有斩获;国民党为促成合作,许多选区都预留合作空间,但多半“只做不说”。然而两党合作要有可以操作与信任的基础,才能保证在“下架民进党”后,能够稳定政局推动施政。这点,就是柯文哲一再说的“执行力”问题。
文章认为,朱立伦和柯文哲的喊话,都是在向对方抛善意,也预设了合作的空间。但两党合作,也要留有郭台铭“共谋大计”的安排,这是朱立伦“在野大联盟”必须克服的难关。时间紧迫,蓝白两党除了要在政策上合作迫使民进党跟进外,还要在政党合作上有具体作为,才能翻转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