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本土疫情失控爆发,防疫整备工作却持续陷入混沌状态。追根究底,关键恐是疫情指挥官陈时中对疫情发展预测完全失准。过去短短10天,从月底破千例变破万例,最后又改口台湾20%确诊不是不可能。“在野”阵营直言,疫情预估一日三变,已害得台湾为了指挥官的心不在焉正在付出惨痛代价。台媒也指出,“新台湾模式”说穿了就是要与病毒共存。但企图留下“完投纪录”转战台北市长的陈时中,因放不下清零的选举考量,一再错估疫情,虚度了让台湾迈向正常生活的黄金准备期,更让防疫整备量能陷入空前失衡。所谓“与病毒共存”,恐已变调为“与病毒共存亡”。
台湾地区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近期升温,相较一个月前仅10例,如今破千例已是日常,六万多人居家隔离,全台医疗病床、防疫旅馆、集中检疫所吃紧,最终只能走向居家照护。台北市长柯文哲4月19日抛出“以筛代隔”的建议,试图减轻防疫带来的社会干扰,民进党当局却直到21日才听进去,却还要三阶段实施,颟顸愚钝可见一斑。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立委”江启臣23日都批评,“指挥中心”、民进党当局的防疫政策跟指引跟不上疫情发展状况,思维没跟上国际,“本来应该超前部署变成落后”。尤其现在官方没有一个非常明确、一致标准的指引,这才是让民众担忧、无所适从之处。
随着疫情恶化,“双北市长”齐呼“以筛代隔”,但“指挥中心”迄今仍仅有条件放松。国民党立法机构党团总召曾铭宗说,背后原因就是民进党当局根本欠缺足够快筛,只好让政策处于慢半拍状态。然而不只快筛不足,儿童疫苗政策、校园停课标准、居家照护机制等,也都呈现被疫情推着走的被动状态,导致防疫整备跟不上病毒脚步。而恶性循环的肇因,恐怕就出在指挥官的预判错误。
回头检视4月12日陈时中对疫情评估,他说,以目前趋势来看,4月底单日新增本土个案“几乎”会达到上千例。但才过三天,15日本土确诊数就冲至1209例,这时他改口称,月底可能破万,我们要接受大规模的染疫。但到4月21日,陈时中对疫情的评估又改为“全台20%确诊不是不可能,但希望压在15、16%。”言下之意,等于全台恐有345万至460万人染疫。
问题是,再回头比对陈时中4月12日的说法,当时他说“这波疫情6月底就会走到尾巴。”若以此为基础,意味着陈时中21日喊出全台可能有20%确诊后,直到6月底前,扣除已染疫2.2万人,等于未来70天,至少将有457万人可能染疫,等于每天新增6.5万人。无论确诊数是否将飙至这种程度,但这无疑再次暴露出他在4月12日时,确实仍处于错估疫情严重性的状态。
曾铭宗表示,疫情预估一日三变,后续策略、政策、执行当然乱成一团。台湾已为陈时中的心不在焉付出惨痛代价,要继续不务正业,就请尽快请辞专心去选举。国民党“立委”李德维也认为,陈时中屡屡错估疫情;失准判断,又导致防疫整备与量能失衡。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场仗输赢不知道,但注定很惨烈。资深媒体人赵少康也说,陈时中必须当机立断,不能一边防疫一边选举,没有一件事能做好,只会耽误大事。
民众党指出,与病毒共存必须做好准备,民进党当局虚掷人民自律争取来的时间,疫情爆发后全台陷入疫苗荒、快筛荒、连普拿疼等家庭常备药物都很难买,“超前部署”不过是一场攫取声量的政治骗局。过去两年半,民进党当局靠8400亿新台币的防疫纾困预算还是没办法备齐快筛剂等防疫必需品,现在要与病毒共存,却没有资源,这就是骗。
民众党“立委”蔡壁如质疑,既然“指挥中心”一开始就不做人流管制,疫情扩散早该料到,但如果继续匡列隔离,依照现在的确诊速度,结果可能是“类封城”,各行各业都可能因隔离瘫痪,“以筛代隔”确实是一个可以思考的调整方向。她强调,“大确诊时代”来临,民众跟官方都要有所准备,官方更要给出清晰明确的防疫指示。
台湾“中时新闻网”指出,防疫成效观察指标应可归纳为三项,重症看病床,染疫看用药,防疫看快筛。但如今病毒兵临城下,民进党当局却持续任由这三项指标陷于走钢索的险境,以为只要光喊一句“新台湾模式”,就能刀枪不入,彷彿把防疫当成芝麻开门,以为喊了就有用。
如今当本土疫情失控,这才发现原来台湾连最基本的快筛都不够。这不仅让各县市政府毫无本钱“以筛代隔”,更让民众只能瞎子摸象,凭感觉自我检测,活在危机四伏的恐惧感。而民众被迫隔离,学童无法正常上课,医疗警消防疫人员也接连遭居隔,机关行号难以正常运作,整个社会几乎坐困愁城。
更甚者,台媒指出,疫情的预估决定了防疫的手段。当陈时中在短短10天内一再错估情势,对本土确诊数的评估一改再改,更是让原本就已准备不足的防疫整备工作陷于崩溃边缘。这时若还说要走向防疫、经济下行的“”新台湾模式”,根本是半夜吹口哨。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民进党当局改弦易辙过程显然没以充足防疫物资整备为基础,结果就是让民众“光着身子上战场”,名存实亡的“新台湾模式”,自主应变也变成自求多福。(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