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台湾最新人口推估报告(2020—2070年)显示,今年台湾地区总人口将正式转为负增长,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两年,进入台媒所说的“生不如死”时代。台湾地区的人口形势也说明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岛内经济前景态度消极。
根据报告预估,今年岛内出生数为16.4万人,死亡数为18.6万人,“少子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籍人士迁至台湾数量也转为负增长。
一直以来,少子化和老龄化都是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两大现象,也促使台湾人口“负增长”趋势加速快进。
台湾地区的人口形势有多严峻?有分析指出,维持出生人口稳定的前提是生育率达到2.1左右的更替水平,但台湾近年的生育率却只有更替水平一半。比如,2018年台湾生育率仅为1.06。
事实上,台湾人口并非一直在做“减法”,过去几十年里,台湾人口形势历经多次变化。1940到1950年代,由于大量外省人口迁入,台湾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5%;到了1950年代,伴随婴儿潮出现和死亡率下降,台湾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超过3%。
1960年代,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台湾当局成立了“人口研究中心”,并于1964年起,全面推行节育政策。台湾生育率也因此从1960年代接近6的高位,下降到1970年的4.0,到1984年降到更替水平之下后,继续快速下降。
至1990年代,台湾当局迫于少子化压力,开始放弃节育政策转而开始鼓励生育,并提出“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的口号;但社会的关注和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并未阻止台湾生育率的下滑趋势。
台湾生育率先是从1990年的1.81略降到1997年的1.77;到2004年降到1.18后,台湾生育率一直在1.2以下的超低水平徘徊,甚至一度被评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
有观点指出,台湾年轻人“不敢生育”是人口增长由正转负的主要原因,而再进一步,不敢生、不想生的原因,则指向经济问题。
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台湾经济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时至今日一直维持“闷经济”状态。尤其近十年来,台湾地区经济萎靡不振,从2012年至2017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2.3%。
至于劳动力实质薪资,则超过20年没有变化,若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台湾民众实际所得处于缩水状态。这使得不少新婚家庭,疲于应付日常支出,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等问题,很多家庭放弃或推迟生育计划。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2016年第一任期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到台湾面临的前五大挑战,其中“年金制度”、“人口老化”、“出生率低落”都与人口直接相关。
不过民进党方面虽然认识到问题所在,却未将心思和力气花在如此重大的民生问题以及经济问题上;反而通过炒作意识形态话题,阻碍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让台海局势剑拔弩张,并不断将台湾民众的纳税钱以军购形式输送到美国。
“经济发展你不行,政治操作第一名。”这样的民进党当局,早已背离台湾2300万民众利益福祉。试问台湾生育率哪还会有回升的希望?(大力)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