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胜云
近日,台军“宪兵司令部”向立法机构提交年度预算报告称,为加强“要害部门”的反装甲能力,台军已在台北市的军政部门重要设施周围部署约400枚自行研制的“红隼“反坦克导弹。这一消息引发两岸媒体的关注:主要担负卫戍警备任务的宪兵为什么要大规模配备反坦克导弹?“红隼”导弹针对的假想敌究竟是谁?
“ 红隼”反坦克导弹由台湾当局“中科院”研制,是一种一次性单兵肩扛式单发系统,可发射破甲弹和碎甲弹。据台导弹研制机构透露,“红隼”全重5公斤,口径66毫米,有效射程400米,可以击穿400毫米均质钢装甲,使用攻坚弹则可以击穿1米以上的混凝土墙。但“红隼”破甲能力很有限,有媒体分析,解放军的99式坦克的主装甲防御破甲弹头的能力相当于1000毫米以上的均质钢装甲,“红隼”可能连个印子都留不下来。
由于弱点明显,“红隼”导弹一直未被台军方所看好,甚至借口美国反坦克导弹够用拒绝采购。那么,这两年,“红隼”导弹为什么又火起来了呢?台湾方面主要有两个考虑。第一是性价比。美国售台武器的最大特点就是贵。以2015年台当局购买价为例,“标枪”导弹每枚27.4万美元,“陶式”2B型反坦克导弹单枚价格高达34.8万美元。而此次台军采购的“红隼”每枚也是3000美元左右,相差百倍。而且美制导弹的训练效果也差强人意。在2017年的“天马操演”中,陶-2A式反坦克导弹打靶,共发射40枚,其中8枚出现故障——4枚提前爆炸,4枚没有爆炸落海,只有32枚命中目标。在2006年台军汉光演习中,陶式导弹失去控制竟然落在陈水扁的看台前面。所以,蔡英文在大力对美军购讨好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的同时,在台军方尤其是联勤部门的建议下,也会腾出部分预算用以采购可替代的、比较廉价的本土军品。第二是应用的作战环境。按照台军设想,“红隼”导弹主要是用于街巷战,特别是在狭小地区进行游走式作战,而“陶式”多用于车载,“标枪”主要用于单兵,火力很猛,但系统全重22.5千克,弹径114毫米,远没有“红隼”灵便。当然,“红隼”名气更多是吹起来的,2017年底,“绿委”王定宇在谈到“中国(大陆)武力威胁”时曾吹嘘,一个阿兵哥背起一台“红隼”,一个人就可以摧毁一台坦克,这让“红隼”一夜成名。
到目前为止,台军“宪兵”已采购了397枚“红隼”导弹,238枚测试导弹和5个训练模拟器,并配属给快速反应连,一旦台当局重要设施受到威胁,将能迅速作出反应。“快速反应连”实际上就是蔡英文的“安全掩护小组”,直接隶属台军“宪兵指挥部”。这支部队由“宪兵勤务连警卫排”扩编而来,2018年1月2日开始执行任务,为了工作方便,首任连长是一名女性。这个连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据台“参谋总长”李喜明透露,宪兵“快速反应连”共有3个排,1排有3个班,防空班拥有3具个人携行式的毒刺导弹,反装甲班则拥有3具“红隼”火箭弹,另外1个机动班则是以重机为主,负责蔡英文座车的前导安全。“国安局特勤中心”官员就曾吹嘘,“宪兵快反连”战力等于台军1个步兵营,防空战力等于1个旅级防空战力,再加上宪兵239营所配属的云豹“万钧甲车”,“可确保解放军的‘斩首’行动失败”。不论其水分有多大,从配备武器看,这个连不仅具有平时的随扈安保功能,而且在战时担负了反机降、反特攻的贴身侍卫任务,其中“红隼”的假想敌主要是解放军特种作战部队的两栖突击车和轻型装甲车,它们可以从海上和空中两个方向进行突袭。
加强“反斩首”战力建设是民进党当局的惯有做法。陈水扁执政时期,专门成立了规模约4000人的“反斩首”陆战旅,准备了陆海空全方位的“逃命”工具和路线,并反复演练。蔡英文上台近四年来,延续了这一做法,除了成立“快速反应连”之外,还决定将“宪兵”202指挥部、台北“宪兵”队,由中华路、长沙街、延平南路交口处,搬到距离“总统府”仅有一路之隔的贵阳营区,以便第一时间驰援“总统府”防卫作战。那么,蔡英文为何不惜劳民伤财将官邸层层包裹起来?蔡英文究竟在怕什么?据说这与2017年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朱日和基地进行沙场大阅兵有关。当时有绿媒炒作称,阅兵视频中出现疑似台湾“总统府”的建筑物,“这是在进行攻击演练”。据岛内反映,蔡英文对此感到非常紧张,指示台湾军方在最短时间拿出方案,确保自己的安全万无一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蔡英文是很惜命的。她现在一方面加强安保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全力投向美国来获得支持,实际上是把台湾军民顶在前面作盾牌,而美国的承诺从来是不可信的,而且根本没有所谓“明确的承诺”。作为台军“三军”统帅的蔡英文,考虑的只是“台独”利益和自己的性命,根本没有把台湾军民的安全福祉放在心上,从这点看,“台独”是不道德的,也是虚伪的,更是没有前途的。 (作者 杨胜云 特约军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