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需法规严管
配合推行国民党主张的长照保险制度,执政的国民党团队拟修改“保险法”,开放保险业投资长照机构。对此,社会福利团体反弹最大,他们认为,又卖保险又提供长照服务,为了追求利益,服务水平会降低。此外,保险业者财大气粗,极易垄断市场,挤跨小型机构,形成集团化,到那时再向管理部门施压放宽价格收费及服务质量管理条例,会加重服务对象的财务负担。且大型高端的住宿式长照机构与老百姓需要的小型化和就地照顾的服务模式不符。
对此,管理部门解释,就算开放寿险业者投资长照机构,投入的形态仍需符合“长照法”,长照服务质量会受到监督。同时,非营利组织或政府经营的长照机构仍然并存。平价的长照机构和提供更细致服务的营利机构给老百姓多种选择。
管理部门表示,台湾即将进入高龄社会,长期照顾的硬件设施、人力等都需求极大,预算窘迫是事实,若不能有效导入民间资金,例如开放寿险投入长照,恐怕无法解决未来的长照需求。
台湾的保险业者认为,社福团体坚持只能自己经营,不准其他行业踏入,现实却是许多长照机构的服务欠佳,有关的社会新闻不时曝光,令社会大众不安。如果保险业准入长照经营,谁也不会砸自己多年奋斗的招牌,而且结合保单收费公开透明,将会更有制度和规模。
支持保险业者的学者认为,长照机构光靠补贴是不够的,商业模式的进入有助于提升整体质量,关键是信息要公开,让消费者自由选择。台湾卫生部门前任官员杨志良说,商业模式当然会追求利润极大化,但可以用法规去好好管理,让服务质量得到保障。
多元“长照”尚在摸索
有学者认为,办理长期照顾,保险和税收各有利弊,要结合现实看哪一种更可行。当下台湾各级政府债务沉重,若无明确的加税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以税收作为长照财源将缺乏稳定性。台湾高龄人口正在迅速增加,长照问题要尽速积极面对,因此实行社会保险制更有效。长照社会保险独立运作,可通过储备基金或费率调整等方案达到平衡,但税收制就缺乏这样的运作机制。
正在探讨各种长照方式的专业人士表示,保险制对多元长照的发展更有利。有业者以荷兰“失智村”为例,这个村子住着152位失智老人,有140位工作人员,他们扮成店员、邮差、园丁和老人们生活在一起。长照不在四面围墙的室内进行,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高。但如果台湾要复制这样的经验,就需要长照保险支持,光是税收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远水难解近渴,即便台湾能推动开办长照保险,也仍待时日。因此,有人提出在没有保险之前,大家也不要坐等政策辩论,可以先尝试各种长照方式,比如打造“合住家园”,倡导兄弟姐妹在“空巢”后一起居住,或利用小型公寓打造集合式老年住宅,起到既省钱又能相互照顾的作用。
台大社工系教授杨培珊表示,这些想法都不错,都值得试办。在政策辩论的同时,管理部门要从旁协助长照的实际运作,先从就地化、小型化做起。未来不管执行什么样的政策,都是需要有人去落实的。
如何对待老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实力的体现。长照,不仅是政党争夺选票的好议题,也是社会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原文标题:
台湾选举:养老政策大辩论
原文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5-12/04/c_128497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