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压日本企业之后,美国做了另一件事——拆分芯片行业产业链。
在芯片制造方面,美国开始扶持韩国三星,不仅给钱,还给技术。拿着美国技术与资金的三星,到日本公司大肆挖人,本就被美国打压人心惶惶的日本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转入三星。
资金、技术、人才,万事俱备之后,三星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日本在储存半导体领域的超越。
为了打压在光刻机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日本尼康和佳能,美国又花大力气扶持了荷兰的阿斯麦。
彼时的阿斯麦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1997年,为了突破光刻技术,美国英特尔公司联合摩托罗拉、IBM等公司成立一个技术联盟。
为了让美国企业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美国能源部下属的三大国家实验室,同样加入了这一联盟。这三大实验室,都曾参与过美国原子弹或氢弹的研发工作。
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国家的光刻机企业,同样加入了这一联盟,日本企业,却被踢出了局——打压的意图,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集美国之力的项目,为何让荷兰一家企业受益?原因,是阿斯麦做出了三项承诺:
||在美国建立一所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优先满足美国的需求;
||保证55%的零部件从美国供应商采购;
||接受美国的定期审查。
一手组建起联盟的美国决策者,手中的选择权很大,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一家国外的企业,而不是美国自己的企业?
由于联盟中的各国企业都虎视眈眈,把这个角色交给其中任何一家都可能引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还不能培育有可能失控的国家,为了永远控制产业,美国决策者不但得选“朋友”家的企业,而且要挑一家“小朋友”,这就是荷兰。
就这样,在打压日本的背景下,美国将芯片产业链条不断划分,又通过各种方式,将芯片行业的核心攥在手上。
“分而治之”的设想,使美国不仅能享受到全球产业链细化分工后的红利,同时也能完成对芯片产业的控制。
种子,是美国埋下的,美国也拿走了大部分果实——美国把持的芯片研发与设计领域,是整个行业利润最高的领域。
这样的局面,在中国入局半导体行业后,发生了改变。
美国的心思,谭主在此前多篇文章《白宫“芯急”》《美国“芯荒”》中有过分析。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打破自己亲手打造的芯片产业链。
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以及还在成长的研发能力,让芯片行业的供应链发生了改变,也让美国感到了“失去控制”的危机。
虽然,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发展和国际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拜美国的控制欲“所赐”。
然而,一个技术进步迭代如此之快、全球产业分工如此精密的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还能完全因为一家之言而控制决定么?就好比种下一棵树木的种子后,想要控制这棵树上每一根枝杈的生长角度和走势、每一片叶子的形状,这现实吗?
现在,美国意识到,半导体行业“这棵大树”的长势似乎超出了自己的控制,他开始强扭“枝叶”,甚至不惜把“树根”都挖出来带走。
再看看这张图,当下,美国要求韩国在半导体行业与中国脱钩。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芯片市场,调查数据显示,韩国对中国芯片出口20年来增长近13倍。
对此,韩国的表示是,希望同中方维护自由贸易体制。
美国要求阿斯麦禁止对华出售光刻机。阿斯麦对此的回应是,中国市场很重要——该公司20%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且不说美国是否能把这“一整棵树”都连根拔起,就算真的搬回去,又具备移植的水土么?
业内人士告诉谭主,全球化中,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比较优势来做自己最合适的事情,美国是头号科学大国,可以做技术,但做不了工程。在经济脱实向虚之后,美国在技术工人及工程师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缺口。
这也是美国要将台积电成建制挖来的原因——美国,没有合适的人。
但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总统仍宣传“美国的制造业回来了”,营造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回流的假象。但工厂新增的工作岗位,属于台积电之前的员工,并不属于美国人。
也就是说,美国以打击竞争对手为幌子,欺骗本国人民。
美国制造业真的回来了吗?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样一个被美国总统寄予厚望、投资400亿美元的项目,每年生产60万片晶圆。
而根据估计,60万片的产量,仅占届时台积电全球年产量的约2.85%。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台积电,是中国台湾省的台积电。强行挖走,也结不了好果。
当一棵树知道离开土壤的命运后,它的每一条枝桠和每一片叶子也都会为根系向下深扎而贡献自己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