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柯文哲日前造访金门,抛出了兴建“金厦大桥”议题,瞬间引爆岛内舆论激战。台“陆委会”也在第一时间,以“暴怒”的姿态、情绪的语言“高调抨击”柯文哲此议。然而,“金厦大桥”议题并不是新鲜事儿,何以让台“陆委会”恼羞成怒?
因为柯文哲说是蔡英文开放了“小三通”,且“无法理解‘民进党的徒子徒孙’怎么反对他们主席当年制订的、引以为傲的政策?”
这话简直在反讽民进党就是所谓“中共同路人”了,“徒子徒孙们”暴怒自是不在话下,毕竟,遭骂不会疼,事实最扎人。而最近,岛内热议金门的“克里米亚化”,又为“金厦大桥”的故事增添了新的脚注。
先讲讲“小三通”的历史。
“小三通”就是蔡英文通的
上世纪80年代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台湾开放赴陆探亲,两岸往来开始热络。1992年大陆福建省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构想,因为金门与厦门、马祖与马尾,近在咫尺,可说是最好的试点。
1994年大陆实施《关于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的管理办法》,开放了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口岸对台进行小额贸易。同年,台湾的“金马爱乡联盟”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表达希望能以“单向通航”“定点直航”或“先海后空”“现货后客”等方式,渐渐进行“小三通”。
1997年,两岸开启高雄与福州、厦门间“不通关,不入境”的境外通航。2000年,台湾方面通过俗称的“小三通条款”,开始试行,2001年,开始实施定点定时的客运船班。2008年全面开放,只要持有两岸出入境有效证件,就可以从金门或马祖进出大陆。
现在台“陆委会”严词“批驳”柯文哲所言兴建“金厦大桥”是“小三通”的延伸,强调“推动两岸事务应以‘本土安全’为最高考量”,批柯“诬指这是延续蔡英文在陆委会任内‘小三通’主张”。
台“陆委会”极力强调“小三通”的最高原则是“安全”,企图遮掩蔡英文在“陆委会主委”任内推动“小三通”的事实。然而,别的资料不看,就看台“陆委会”的官方资料吧:
“小三通”的启动可以说是从无变有、从小变大,变成为活泼畅旺的两岸往来,对两岸关系的进展,发挥很大作用,当时“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衡酌两岸关系发展,在照顾离岛“金马澎”民众福祉的理念下,推动开放“小三通”政策,带动往后两岸关系及“金马澎”地方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以上是2017年台“陆委会”庆祝两岸交流30周年的表述,当时蔡英文已上台,通篇可没强调什么“安全原则”,相反地,还强调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与“小三通”的历史贡献:
“两岸关系虽然发生变化与面临挑战,但当局重视务实推动两岸相关政策,多次强调在既有历史事实与政治基础上……处理两岸事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要向对岸展现善意与弹性。”
“弹性与善意,”如今这措辞恍如隔世,台“陆委会”现在是“呲牙与咧嘴”。然而,事实俱在赖不掉,蔡英文就是“小三通”的推手之一。
撇开柯文哲的选举意图不谈,主张以“兴建金厦大桥”作为“小三通”的延伸,到底哪里不对?
关于此,台“陆委会”妄议:所谓“金厦大桥”,是“中共方面基于统战思维的单方面设想,目的是在模糊金门和厦门的界线,进而让金门融入厦门,成为中国福建的一部分”。并妄称:“由于对岸的图谋,金厦大桥所衍生的巨大安全风险,和‘小三通’完全是两回事。”
扯到“统战”,其实什么都能扯,现行“小三通”与“两岸三通”都可以被扣帽子成“统战”,甚至一个艺人发表感言说“(疫情下)很多孩子走了”,都能被说成“统战”,按“塔绿班语境”,什么不是“统战”?
事实上,台“陆委会”自己都装“健忘”,在台湾人认知的台澎金马划分里,金门与马祖(连江县)一直都是福建省的一部份,而非属台湾省。福建省在省境内盖个桥,法理上是刚好而已,在民众需求上更是“不盖才奇怪”。
而现在让两岸“安全”出问题的,正是前“陆委会主委”蔡英文。
台“陆委会”借由盘点“大陆对台湾的敌意”,论证兴建“金厦大桥”的危险性,恶言恶语几乎说尽,没说出口的只有“通敌”。然而,马英九执政时没有敌意,蔡英文执政时却有敌意,问题出在谁身上,不是很清楚吗?
更何况,两岸可以进行海空交通,却不能进行陆路交通,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一句“统战”岂能服人?还有脸痛批柯文哲无知?
而且,“金厦大桥”可不是大陆提议的,而是台湾方面提议的。
“金厦跨海大桥,”蔡英文也赞成
开放“小三通”后,金门深受其惠,随着大陆的快速进步,厦门发展神速,金门人可说是活生生的历史目击者,深感金门的未来必须与厦门结合,于是有了“金厦生活圈”的想法,并推动“金厦大桥”的兴建。
2008年,马英九执政,于“八二三金门炮战50年”大会上表示“金厦通水以及建筑金厦大桥的构想,这些都可以讨论评估。这项工作,今年底应该就可以完成”。
2015年,时任民进党党主席的蔡英文至金门助选时表示,将“一年之内评估兴建金厦大桥”并列为共同政见。
在柯文哲遭到绿营群起围剿时,金门县议长忍不住出来指正,蓝绿都支持“金厦大桥”的历史,扯“安全”问题很无聊。金门自大陆引水,从提议到完成历经23年,期间也有类似顾虑,现在水通了,哪来“维安”问题?
事实上,从“小三通”“大三通”、ECFA等等,每次重要的两岸关系突破,都不乏各种“疑虑”,但政策启动后,没一项有“安全”问题,甚至台湾方面即便民进党执政,也不愿关上大门,足见眼下这些杂音的背后都是政治意图,而非为民众的福祉考虑。
历史事实不容否认,蔡英文不但曾推动“小三通”,也曾将兴建“金厦大桥”列为党籍候选人与政党的共同主张,而作为两岸桥梁机关的“陆委会”,却曲解历史、不认事实,否定“桥梁”,也形同否定自己的存在意义。
“金门是克里米亚?”
台“陆委会”去年委托金门大学研究“中共推动金马小四通相关措施对台湾之影响及因应建议”,并总结表示中国大陆所推行的“小四通”(通水、通电、. 通气、通桥)恐让金马“文化上克里米亚化”。
这里指的“文化上克里米亚化”与“克里米亚化”是不同的概念。
该研究报告指出,由于两岸体制两异,“小四通”并不会让金门人与马祖人的“政治认同”往大陆倾斜,金马人会在所谓经济利益与生活自由上采取两分的态度,支持“金厦生活圈”,反对“克里米亚化”,不会像克里米亚人一样选择“脱乌入俄”。
需要先澄清的是,金马人与台湾岛民在两岸关系的态度上是很不一样的,作为先帮“台湾人”挡子弹的肉盾,后受“台湾人”拖累成为两岸关系恶化的“夹心饼干”,两个世代,金马人对台湾人的观感普遍不佳,尤其“台独”那一套,特别与金马人格格不入。
因此金门大学的研究,会比较倾向金马人的观点,而非台湾人的观点。所谓金马人的观点,就是必须站在两岸中间位置看问题,“既亲此也亲彼”,或“既不亲此也不亲彼”,否则他们就是现成的炮灰,非常不值得。
所以该报告将“克里米亚化”定位为“在意识形态与文化上都亲俄”,而“金马人只是在历史文化上较亲陆,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亲台”,这就是所谓“文化上克里米亚化”。
对此,金门县长还特别呼吁“台湾人”将金门人视为自己人,别再强调“克里米亚化”。
这份报告与金门县长其实都在暗示一件事,就是“金厦生活圈”不会是“屠城之木马”,不要把百姓所需要的实质往来全都政治化。
台“陆委会”并没有详细说明何谓“文化上克里米亚化”,只想让亲绿媒体炒作“克里米亚化”,据以反对“小四通”与“金厦生活圈”,等于“台湾人”又再一次消费了金马人,不但视其为禁脔,又视其为外人。
结语
柯文哲揭开了民进党不愿碰触的自我矛盾,直接拉历史上的“蔡英文”为其主张背书,以致台“陆委会”与一干绿营政客暴怒以对。
但“台湾人”怎么说怎么吵,对金马人而言都是“自说自话鬼打架”。毫无疑问,没多少金门人不支持“金厦大桥”与“小四通”,因为这是金马的重大利益,也是另一个历史契机。
他们曾经为“台湾人”站在第一线牺牲奉献,现在时代已转变,两岸物质生活也几无差距,合该让金马人享受两岸和平红利,让他们真正做福建人。
所谓“克里米亚化”是一个假议题,因为即便两岸统一,实行的也是“一国两制”,就像香港、澳门,不能简化成“脱X入X”。
现在的台湾“陆委会”就是一个自我矛盾的存在,此机关是“一个中国”概念下的机关,现在却又要搞“一中一台”,早已失去桥梁功能。
“金厦大桥”原本应是“陆委会”的历史业绩,也只有此机关最没资格反对。(文/雁黙 来源:海峡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