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时新闻网1月4日发表题为《“去中”后的台湾还剩下什么》的文章,作者为郑文翔。全文摘编如下:
由于两岸关系不明朗,以及所谓“安全”等因素,近年来台当局行政机构陆续要求下属各机关必须禁用大陆制资通产品。2022年伊始,据说已全面剔除完毕。不过,蔡英文当局的“去中”工程实际上远不仅于此。
当然,在蔡英文当局陷入中美博弈与两岸关系紧张后又毫无解方,加上“抗中牌”在历次选举中“无往不利”,以及美日的推波助澜之下,“公务部门”禁止使用大陆制产品自然是所谓“政治正确”的选项。
但是,蔡英文当局令人诟病的是,其不仅在与所谓“安全”息息相关的资通业务领域要“去中”,就连民间日常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城市交流等,也屡屡被归类为所谓“统战活动”,并“建议”岛内民众与政治人物不要出席相关活动,借此斩断两岸上层冰封之际民间尚存在的微弱气息。
的确,资通产品有其风险,特别是疫情之下,各种新兴的数字技术未来将充斥你我的生活,但难道美国、日本、欧盟的产品就没有问题吗?其实,“公务部门”过去之所以采用大陆制产品,不外乎物美价廉且大陆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占率本来就高,台当局行政机构一边禁用、“去中”的同时,有无相应去扶持台湾地区相关厂商?或与所谓“同盟”合作开发?
为了“抗中”、选举、对美输诚而下达禁令以“去中化”十分容易,但蔡英文当局必须反思的是,台湾究竟有没有能力承担反效果,如果想将所有带有“中国印记”的符号通通清除,是否更不该用汉字、说“北京话”?而一旦失去了这些,台湾“还会是台湾”吗?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