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实施届满10周年。从去年到现在,台湾岛内一直有“十年大限”的说法,因为根据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像ECFA这类协议满十年后,若相关内容没有落实,又没有合理理由可以延期,该协议就可能被终止。台湾舆论因此对ECFA的存续充满担忧。
那么,ECFA对台湾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民进党当局昔日强力反对如今却紧紧拥抱?
当ECFA风雨飘摇,
未来的两岸经贸合作乃至两岸关系,又该何去何从?
十年前ECFA签署 为两岸经贸合作开启新篇章
2008年台湾蓝绿政党轮替,岛内工商界刊登大幅广告,要求马英九当局和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以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完成降税,会对台湾出口产生排挤效果,对台湾经济发展不利。马英九当局随即顺应民意,并向大陆表达咨商意愿,获得大陆方面的善意回应。
2010年1月到6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分别在北京和台湾桃园县举行了三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然而这一过程,却遭到民进党的百般诋毁和阻挠破坏。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公开污蔑称ECFA是“糖衣毒药”,声称只要ECFA一签,台湾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会有几亿的大陆劳工涌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