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口美猪冲击台湾猪农及民众健康的争议中,有一个受到忽略的事实面向,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近两年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猪只饲养业者不再使用俗称“瘦肉精”的莱克多巴胺作为添加剂,其比率已超过美国猪肉市场的六成以上。如果不添加“瘦肉精”已成为美猪市场主流,台湾当然大可开放美猪进口,但其前提是必须以不含“瘦肉精”的肉品为限。这项事实,或许可以改变大家讨论美猪问题的方式。
促使美国饲养业者停用莱克多巴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需求压力。非洲猪瘟在2018年传入大陆,导致民生所需的猪肉供应严重短缺。美国肉品公司看准这波商机,亟欲打入大陆市场;但大陆禁止使用“瘦肉精”,美国肉商因而大幅改变做法,要求合约农场不再使用莱克多巴胺,以求符合大陆的进口规定。
这波不用“瘦肉精”的改变,由全美市占率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公司发动,这家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企业在2013年被中资的万洲集团收购,先在2018年停用莱克多巴胺。同一年,市占率第三位由巴西控股的JBS美国公司,也宣布停用莱剂。去年,第二大的泰森食品(Tyson)宣布加入禁用“瘦肉精”行列,至今年2月所有肉品完全停用。今年4月,第五大肉品商荷美尔(Hormel)也加入禁用队伍。这四家加起来,已占美猪总产量的六成二。
这些变化,说明了两个简单的事实:
其一,美猪有两种,一种含有“瘦肉精”,一种不含“瘦肉精”,不含“瘦肉精”的肉品已占了大宗。就台湾而言,我们毋需将美猪一律视为可疑毒物而拒于门外,但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开放不合规定的肉品进口。
其二,肉品生产者可以、也应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主动改变自己的饲养方式;而不是生产国凭着强权迫使小国或地区消费者接受,硬吞下不健康的食品。
试想,近两年正是特朗普对大陆发动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刻,但与此同时,美国肉品市场却悄悄发生变化,肉品生产商主动调整长久以来的饲料配方以符合大陆的规定。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大陆市场的肉品需求,也有助缓解中美贸易逆差,这才是真正的“时空环境变化”。否则,民进党“在野”说一套、“执政”做一套,只是言行反复,心态和论述却还停留在旧时空。
蔡英文宣布开放美猪进口后,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批评这是“损害台湾人健康”;民进党籍民代王定宇立刻“还以颜色”,批大陆上周才进口三千多吨美猪,还敢厚颜骂人。很显然,王定宇自己没有搞清楚,大陆进口的是不含“瘦肉精”的美猪;不像台湾,不分青红皂白为“瘦肉精”美猪开了通行证,台农业主管部门却仍禁止本土猪农使用莱克多巴胺,这是屈辱的双重标准。
全球禁用莱克多巴胺的国家和地区,多达一百六十个,可见它对人体的危害疑虑,举世皆然。民进党当局批评大陆“不重视人权”,但大陆在美国巨大的贸易压力下,犹能坚持“瘦肉精”零检出,从而促使美国肉品业者主动调整饲料配方,不再添加莱克多巴胺;就这点而言,民进党如此轻易低头,又好意思自诩“人权”为本?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开放美猪有助“台美”贸易协议的谈判,而美猪市场也正走向“无瘦肉精”的主流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并不需要将“美猪”和“毒猪”划上等号,而可以在“瘦肉精美猪”和“无瘦肉精美猪”之间作出区别,选择进口健康的无“瘦肉精”美猪。如此一来,既能平息民众的疑虑和愤怒,也可以落实照顾民众健康的承诺,而不必在那里为“瘦肉精”作不理性的狡词辩解。
大陆可以进口“无瘦肉精美猪”,如果台湾不能,民进党当局恐怕难以自圆其说。各部门除了空喊口号,不如用心思考怎么谈判拿捏进口健康美猪。
本文原载于台湾《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