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选延长赛落幕,陈其迈囊括70%选票当选高雄市长,民进党获得完胜,此时应该是结束选举思维,打开治理模式,为台湾疗伤止痛的时机。尤其未来两年没有选举,又是决定蔡英文历史地位的关键期,蔡英文有必要修正治理策略,而她胜选之夜强调的“包容和团结”,应是适当切入点。
她的胜选演说意有所指,她说“台湾人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总能在选举结束之后,握手言和、彼此鼓励包容,共同为台湾,不分党派团结合作。”她显已察觉这场选战对台湾造成的伤害,并勾勒出台湾应该走的方向。我们真心期待,这不只是一篇文青式华丽词藻堆砌的演说,更是行动的宣示与开始。
但非常遗憾,高雄市长罢免与补选胜选后,胜者对败者的追杀与嘲讽,未曾稍减。胜利者继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台立法机构亦未改变“辗压在野党”的议事策略,绿营对韩国瑜与“韩粉”的攻讦与嘲讽并未收敛,“朝野”的隔阂与敌意继续扩大。愈来愈集权的行政部门、愈来愈敌视轻蔑对手的宣传,让台湾社会长期引以为傲的多元主义和民主精神,遭到严重侵蚀。
从蒋经国时代开始,当台湾面对“朝野”对抗、社会出现裂痕时,“执政者”无不努力和社会意见领袖沟通,希望以对话和沟通化解分歧。蒋经国时代就指定国民党内高层专责与党外沟通,甫过世的李登辉于1996年推动“修宪”,也曾多次和当时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会面,促成“修宪”顺利完成。许信良也承认,当时两人若未见面,“修宪”必将破局,可见“朝野沟通”的重要。
陈水扁上任之初,曾邀请选战对手、国民党主席连战“入府”进行正式“朝野”对话,只是功败垂成,反而激化“朝野”对立。但后来仍然有“扁宋会”、“扁马会”,可见陈水扁起码有透过“朝野”沟通,化解政治与社会冲突的意愿。
马英九是一个“我执”的人,2014年前选举未尝过败绩,第一任威望如日中天,但仍向“在野党”抛出橄榄枝,分配重要职务给绿营人士;2012年甫连任,没有选举包袱情况下,也曾邀请“在野党领袖”蔡英文和宋楚瑜进行高峰会,只是最后遭婉拒。“太阳花学运”之后,马针对核四议题曾邀请民进党时任党主席苏贞昌会谈,双方当时炮火猛烈、并未达成共识,不过却能完整呈现“朝野”双方的立场,有助民主对话。
李、陈、马愿意接触“在野党”,积极任事以化解社会对立,对照蔡英文多次在文稿里呼吁团结、对话,却罕见对“在野党”、少数意见的尊重与包容。2017年时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还曾经与国民党主席吴敦义会面,却未见到蔡英文有积极意愿和“在野党”共商、化解“朝野”冲突的企图,是不是很讽刺?
长期不遗余力批评国民党的《自由时报》,最近多次倡议国民党应扮演正常“反对党”的角色,总编辑邹景雯在《战略性不反对》专栏中,主张国民党应该在台湾政治发挥监督、制衡、鞭策、防腐的正面力量。只是在一个多数不尊重少数、“执政党”不与“在野党”沟通的环境中,如何期待“反对党”扮演“正常反对党”角色,国民党又如何发挥“监督、制衡、鞭策、防腐的正面力量”?
身为“执政党”更有责任承担建立共识、搭建多数与少数声音的对话桥梁,而不是放任社会冲突,坐享其利。蔡英文已进入第二个任期,再无选举包袱,对诸多政治议题应当有更超然的立场,可以从社会大局来思考,否则将难以度过艰难的国际与两岸局势。
蔡英文若能会见“在野党”领袖并达成共识,当然有利于台湾团结,但“朝野”对话前需要经过缜密规划,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否则万一会谈失败,台湾分裂反而会更严重。另一个方式是与蓝营支持者对话,尤其要与“韩粉”对话,可以选择适当议题,透过适当方式,表达“执政党”的同理心,也将有助于减轻社会对立。
高雄市长补选结束,韩国瑜已彻底失败,但“韩粉”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因挫折感而更激进,这不是台湾之福。台湾选举采“赢者通吃制”,不利社会整合,社群媒体又强化“同温层现象”,因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分裂。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有责任扮演“沟通者”与“团结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