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立法机构两个重大选举结束,输赢结果已定。事前各种分析预测差别甚大,甚至不少与结果截然相反。这与分析者对台湾政治社会政治结构缺乏足够了解,只看表面现象,靠感觉有关。如果从台湾已形成较稳固的政治结构去判断,就八九不离十,不会差很大,更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判断。这个结构就是台湾政治与选举中存在的“40”这个神秘政治密码。
台湾政治结构过去是蓝大于绿,而且逐步走向七三、六六到五五结构。2016年以来台湾政治结构已由“蓝大绿小”变为“绿大蓝小”,而且呈现相对稳定的绿六蓝四结构,就是说蓝营的基本盘为40%。
这一结构率先从台北市变化开始,而且十分典型。台北市是台湾首善之区,更是指标性城市。过去长期以来,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尽管陈水扁曾当选市长,是因为蓝营分裂使然,也没有改变蓝大绿小的结构。2014年“太阳花学运”之后,柯文哲崛起,但他是与民进党正式竞争中胜出代表绿营参选的,战胜了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这次选举,连胜文得票61万张,得票率为40.82%。此后多次重大选举,国民党在台北市得票率始终维持在40%。2018年市长选举,代表国民党的丁守中获得57万票,得票率为40.81%,几乎完全一致。如果绿营不是“弃姚保柯”,国民党丁守中是可以取胜的,一旦绿营团结对付国民党,不是三分天下,国民党在这一蓝绿结构下就无法取胜。这次韩国瑜在台北市得票数为68万张,得票率为42%。这就是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基本盘。下届台北市选举,如果是蓝绿对决,不出意外,国民党仍难以赢得选举。
就这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观察,蔡英文获得817万票,创历史新高,但得票率只有57.13%,低于马英九2008年的58.45%的得票率,与2016年的56.12%的得票率仅增加了1个百分点。韩国瑜获得552万票,得票率为38.61%,若加上宋楚瑜的得票率4.26%,泛蓝合计为42.95%,与上届朱立伦与宋楚瑜的合计得票率43.87%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这就显示目前台湾蓝绿结构板块呈现典型的六四结构,泛蓝得票率为43%左右,泛绿为57%左右。如果对这一基本政治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台湾地区大选结果判断蔡胜韩输不会有太大意外。就是说韩的得票数尚属正常,虽没有能创造更大奇迹,但得票率没有下降。
在蓝绿六四板块之下,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力量差距并不大。在不分区“立委”的政党得票数观察,国民党与民进党分别获得472万与481万票,得票率分别是33.98%与33.36%,相当接近。在区域“立委”选举中,国民党的得票数为576万票,得票率为40.71%,这再次表明国民党的基本盘为40%。民进党的区域“立委”得票数为638万票,得票率为45.11%,也领先不大。只是民进党候选人的运气更佳,多了60多万票,却增加了23席。
蔡英文获得817万票,高出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政党票481万票336万票,与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党、基进党与绿党等绿营政党票数合计348万票相当。就是说,台湾社会整个绿化态势,绿营势力远大于民进党势力。
在这次选举中,40岁是蔡韩支持者主体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影响选举输赢的关键。即40岁以上尤其是50岁以上中老年是韩国瑜的主要支持群体,但领先蔡的比例不高,两者比较接近。但20-39岁的年轻世代即40岁以下青年人则是蔡的主要支持群体,大幅领先韩国瑜。选前大量民调显示,年轻人对蔡的支持比例约为70%,韩的支持比例不足20%,依这两个年龄段合计665万人计算,投票率约为75%,约500万人投票,蔡可获得350万票,韩获得100万票,差距250万,这与最后蔡高出韩265万票相当接近。这才是这次大选蔡胜的关键密码。
另外,依国民党一位青年世代在台湾三立电视节目透露,民进党一级主管的平均年龄约40岁,而国民党一级主管的平均年龄为60岁,又是六四结构与“40密码”。
还有一个40%的政治密码是,民进党在历届大选中处境最差时也有40%的得票率。即2008年谢长廷参选,与人气正高的马英九对决,也获得41.55%的得票率。就是说,绿营在大选中得票数从40%上跳,是底线。而近年国民党得票率通常是以40%(42-43%)为上限,也突破较为困难,能保住也属正常。在目前这一六四结构之下,只有绿营候选人实力较弱又发生重大意外事件及国民党候选人超强情况下,国民党才有胜选的机会,也并不表示必然获胜。但要满足这一条件,通常则是困难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次韩国瑜并非国民党最强棒,尤其是他的选举正当性不足(当选高雄市长数月就请假参加大选,就是最大败笔)、争议事件太多,过去优势的“经济牌”因台湾经济表现相对亮丽失效,传统“两岸牌”优势因香港“反修例风波”等严重弱化,而他最具优势的“庶民牌”也因他的“豪宅案”、炒房购房事件所化解,韩国瑜输掉选举就尚属正常,也基本上反映了国民党的基本实力。(作者: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福建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