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在野时,就一直抗拒两岸签定任何经济协议,“反服贸”又“反货贸”,还编派了一堆“恐中”谎言,掀起了太阳花学运,终究是阻挡了两岸经贸协议的签署。但日前蔡当局的“国安会”意外流出的报告指出,两岸关系紧张,恐将拖累ECFA早收清单的关税优惠失效,顿时产业界一片紧张。情急之下,蔡当局连忙跳出来喊话,不乐见中国大陆以政治因素片面停止执行ECFA早收清单。搞了半天,嘴上嚷着拒绝ECFA协议的民进党,原来也真心认同两岸ECFA协议是能替产业带来好处的。
这份9月底流出的“中国升高对台威胁与介选之综合研析”项目报告指出,认为中国大陆将采取更多手段,企图影响台湾2020年“大选”,在经济手段上,除了限缩陆客自由行、限缩两岸航班、要求台商表态外,甚至可能暂停两岸货币清算与限缩金融往来,并威胁终止ECFA。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并不是真正已掌握对岸的情资消息而做成的分析报告,只是台湾一厢情愿的自我分析报告,说穿了是“自己吓自己”的报告。做出这份报告的目的,不外是增添民众“仇中”、“恐中”的情绪,继续操作“芒果干”(亡国感),藉以拉抬民进党的选情。
然而,民进党似乎有点的弄巧成拙了。仅管中国大陆从来未有要片面取消ECFA早收清单货品的关税优惠。但这份报告却意外唤醒了产业界对两岸关系的焦虑感。以无预警暂停陆客自由行一项政策就可看出,民进党让两岸关系陷入“已读不回”的低谷,观光业已经受到冲击了,接下来会是石化、工具机、自行车、汽车零组件等制造业的出口吗?
根据台“移民署”数据统计,9月1日到10日加上团客与自由行的人数,陆客来台平均每天不到一千人,对照8月平均每天5,200多人,去年9月日均4,600多人,减幅高达八成,台湾观光业提早步入寒冬。
大概是观光业的冲击让民众有了危机意识,当大陆不排除片面取消ECFA早收清单优惠的传言四起时,民进党也是会怕的。民进党想操作反中情绪,却适得其反,反而让各界质疑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一直束手无策,一旦出现危机,完全没有任何正常的沟通管道,民进党不慎曝露了自己的弱点。
引人深思的还有一点,当产业界对ECFA即将“喊停”的恐慌四起时,“经济部长”沈荣津可能是为了安抚民众疑虑,在“立法院”质询时脱口而出,ECFA是两岸 “共创双赢”的协议,中国大陆应该不会单方面终止。原来ECFA不会“洗头兼洗脑”、原来ECFA不会让台湾人大失业、原来ECFA真的能够互利互惠……
可笑的是,这个真相大白出现的太迟了,数年前,民进党老早把不该挡下的服贸、货贸,全都挡下了,民进党本身果然成功迈向执政之路了,失败的只有被操弄的台湾经济,而这个经济“苦果”却是全台民众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ECFA的早收清单原本就只是临时性的降税措施,主要是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谈成之前,先就早期收获商品实施降税优惠。只不过,这种临时性的效期大约只有十年,而早收清单上路迄今已经九年,明年就将十年届满,ECFA早收清单的优惠大约明年就走到终点了。
去年台湾地区出口总额3,360.5亿美元,而台湾地区出口大陆享有早收清单出口关税优惠的货品约236亿美元,也就是ECFA早收清单货品约占了整体出口的7%。在中美贸易战、产业生产基地调整之下,或许这个比重相较往年动辄一成以上已有下降,但台湾仍该深思,到底需不需要ECFA协议。民进党也没有立场让两岸关系交恶,却罢占着两岸ECFA的好处不松手。
除了ECFA协议的进与不进,另一个让产业界困扰的,还有原产地标示的争议。近来,产业界一直有传言,出口大陆货品,除了标注MIT(Made in Taiwan)之外,更要加注 MIT,China,否则将被“卡关”,无法输入中国大陆市场。虽然最终被陆方间接否认了这个谣言,但传言沸沸扬扬,也加剧了出口商的焦虑感。大家都在反思,万一有一天,当传言不再只是传言,而是成真了,民进党有任何管道可以协助业者与大陆沟通吗?
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看似成就了单一政党的政治利益,却牺牲了全民经济果实,做为一个正常的台湾人,都会反思的。 (作者系台湾资深媒体人 华夏经纬网特约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