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快评第340期】
当前台湾情势和两岸关系表面上虽显得复杂纷扰,其背景却是非常清晰的,即:大陆经过数十年开放发展卓有所成,更加自信从容意气风发,而台湾则遭遇发展困局、陷入政治经济纠结中;在两岸关系上大陆则积极主动地出牌、引导发展走向,台湾则是一味设防压制、屏蔽大陆的影响力,以民意为敌,草木皆兵。一荣一衰、一进一退,一目了然,去年底台湾选举已经展现出诉求不满和改变的强大民意力量。
今年以来,民进党当局迅速调整选举路数,操作所谓“芒果干(‘亡国’感)”,竭力污名化“一国两制”,企图以所谓虚幻的“中国威胁”,制造“恐中抗中”的情绪,麻痹转移台湾社会对台湾治理失败和社会不满的视线。制造对抗的手段是一帖麻醉剂,确实收到一定的功效,但只因“成绩单”太过难堪和令人失望,发展困境的“疼痛”无法消减。民进党当局企图一意孤行借对抗掩饰施政的无能,正逐步被民众看破手脚,将不得不卸下精心的粉饰和伪装。
一、操弄政治对抗收获难堪的“成绩单”
民进党一路走来,就是靠包装隐藏“台独”主张,靠悲情动员塑造与大陆的敌意对立,从而扭曲台湾民众的社会认同,不断谋取在台湾社会的执政地位与空间。民进党出于自身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操弄族群对立、恐中情绪屡有得手,但却让台湾社会付出了分化分裂不断加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的主要承担者则是台湾中下层民众。台湾发展困局在经济社会领域突出表现在:
一是台湾经济由中高速增长滑落至低速区间,发展速度迟滞,区域经济份额逐步萎缩。原本居于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台湾经济已由“龙头”沦为“掉队尾”,从亚洲“优等生”跌至末段班。以2017年人均GDP为例,新加坡为56737美元、香港为46373美元、韩国为29995美元、台湾仅为24337美元。与大陆对比,台湾经济发展低缓状态则更为突出。1991年大陆GDP总量为台湾的2.2倍,到2018年已是22.6倍。特别是对比大陆经济蓬勃发展势头、及对世界经济增长高达30%的贡献率,台湾社会失落感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台湾经济低迷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分配矛盾突出。1998年台湾最富有的5%与最贫穷的5%的平均收入相差32倍,到2018年已变为104倍。在此背景下,多数民众薪资出现“滞涨”。2000年至2014年,就业者平均月薪仅从34133元新台币(下同)涨至35986元,涨幅极微,处于实质倒退状态。低增长加剧了阶层贫困,尤以青年和弱势群体为烈。青年群体普遍收入低,有相当比例的青年月收入低于2.3万元,青年失业率也持续维持高位。而以农林牧渔业者、底层劳工为主体的弱势群体低薪阶层,总人数近400多万,占劳动人口近35%,收入低于2.3万元更为普遍。
三是发展不足导致中产阶层总体下沉、阶层结构固化,上升通道受阻。随着岛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者人数持续升高,貌似中产阶层数量有所增长,但多为销售和服务人员等,处于就业人口平均收入的中低区间,事实上掉入工农阶级和弱势群体的队伍里,故中产阶层总体处于下沉趋势中。而由于台湾社会经济从产业格局到就业者收入都出现停滞,阶层结构向上流动受阻,呈现一定程度的固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