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海峡漫话  >> 正文

《流浪地球》创作概念源自台湾小说?刘慈欣:没看过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地球逃亡》为台湾作家黄海的小说,黄海曾撰文评论刘慈欣的小说:和刘慈欣的小说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风。”

  今天(2月14日),冬瓜侠在台湾《商业周刊》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

  为什么不能接受中国人当英雄?中国贺岁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纪录,创作概念竟源自台湾↓

  说实话,第一时间以为这是一篇“韩国风格”的稿子,讲述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是抄袭了台湾作家的灵感。第二时间又看到文内“中国”“台湾”的表述,感觉很不舒服。

  但读下来,发现文章对《流浪地球》似乎“更多是赞”,只是标题强调了“创作概念竟源自台湾”。

  以下是台湾《商业周刊》文章部分节选,大家先自己感受下:

  什么电影能比星爷(周星驰)的贺岁片更吸引人?答案是《流浪地球》。这部描述中国人拯救世界的科幻片,今年春节期间成为中国票房冠军。其实此片最早源自一位台湾作家的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在今年春节期间,票房达50亿人民币(新台币225亿元)(原文如此,实际截至今日,票房为3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史上春节票房最佳电影。连同期上映的周星驰《新喜剧之王》,票房只有其1/4。这部上映前并不被看好的电影,何德何能可打败星爷?

  《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描述的是太阳将毁灭,中国人为地球装上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这个概念最早来自1988年台湾作家黄海(本名黄炳煌)的小说《地球逃亡》。

  在黄海的小说里,太阳即将爆炸,唯一活路是为地球装上核融合反应推进器,把地球当太空船一样推离太阳系。这和刘慈欣2000年发表的《流浪地球》相同。如今《流浪地球》电影大卖,有人质疑刘抄袭了黄海。

黄海。来源:微博“作家黄海”

  其实黄海后来曾撰文评论刘的小说:“如果仔细比较两本小说的内容,就会发现,《地球逃亡》对于地球发动机的描述付诸阙如,小说仅提及了理论,地球发动机的外形和运作方式超出我的能力想象,只有略而不提。”和刘慈欣的小说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风。”

  黄海虽然最早发表“太阳毁灭,为地球装发动机逃离”,但他未详述发动机背后的工程与科学,就如黄海说:“我的小说从地球才要出发就结束,他(刘慈欣)的小说从地球发动机如何运转说起。”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来也成为名作,两年前已出版英译本。他本人还得了“雨果奖”(Hugo Award)——这是科幻小说界的奥斯卡奖。可见就算是“抄”,也要讲技术,不是照办煮碗就能让人买单的。

  ……

  当然,《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也有一些硬伤。例如:为何科学家讨论成功率是零的方案,却被几个人实践就成功了?电影里描绘“炸木星推动天体”,更是原著没有的情节。事实上和电影相比,刘慈欣的原著更黑暗。但为了普及大众,电影最后才拍成“人定胜天”的样子。

  《流浪地球》票房与口碑成功,与其说是意识型态,不如说它具备了成功商业片的要素:大规模的灾难场景,绝境下的人性冲突。但此片更深的意义,或许在于它颠覆了传统。

  在以往灾难电影里,拯救世界的是美国人(或白人),就如BBC评论“对未来的艺术描绘,传统上被视为西方的专利。”但这股传统近年来开始被挑战,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靠黑人主角阻止世界毁灭。

  若人们能接受黑人拯救世界,为什么不能接受中国人当英雄?英国《卫报》对《流浪地球》的评论:“中国用自己的科技大片挑战好莱坞。”或许这才是此片最大意义。

  以上,台湾《商业周刊》文章结束。

  台湾《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简称《商周》,是一本以财经相关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周刊,在1987年发行,每周四出刊。

  对于《商周》所说《流浪地球》概念最早来自台湾小说《地球逃亡》,环球网记者致电刘慈欣询问了看法。

  刘慈欣表示,自己并没有看过黄海的小说《地球逃亡》 ,“地球人逃离太阳系的概念早就存在,并非由科幻小说家最先提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经有科学家提出把地球装上发动机变成宇宙飞船的概念了”。

刘慈欣

  来源:环球网/冬瓜侠 小七 付国豪

相关新闻
《流浪地球》成功之道: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英雄主义

2月13日下午,《流浪地球》观摩研讨会在中影股份公司举行。20余位来自影视业、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 《流浪地球》自2月5日上映以来,引发全民观影热潮,截至2月13日,影片上映9天票房突破28亿元,取得了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业界预测最终票房有望冲击50亿元。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教授认为,影片备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于科幻...

台媒这样报道《流浪地球》,台湾网友不干了

【环球网综合报道】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自春节上映后票房和话题度持续走高,也吸引了台媒的关注。   在台媒中,不仅包含这类关于电影票房的报道↓   近日,也有岛内节目开始对电影内容进行了关注。于是,搞笑的来了↓   在11日播出的台湾“东森新闻”旗下节目《梦想街之全能...

与现实相互照应才是科幻片的成功

《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   《疯狂的外星人》中猴子假扮的外星人。   或许谁都没有想到,今年春节档最明亮的烟火,最响亮的爆竹,竟然是两部中国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同为大刘的作品改编,《流浪地球》严肃、宏大,关心人类乃至地球命运,有着令人赞叹的特效场景和概念想象力,而《疯狂的外星人》则荒诞不经,显得实在是太不严...

我写科幻小说,但是我不预测未来

刘慈欣   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不仅带热了同名原著,更将科幻这门原本小众的艺术门类推到了聚光灯下。科幻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而存在?   本期文艺百家,特刊发畅销科幻小说《三体》《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以及科幻作家陈楸帆的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幻文学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幻文学涌现出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国际影响力渐强,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世界科幻界最具权威与影响的大奖。2016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继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再次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