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力量”在“劳基法”二修中竭力表达反对立场。摄影/郭晋玮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文/顾尔德】
“劳基法”修“法”过关,但它带来的冲击不会随着当权者道歉而消失。修“法”暴露了绿营内部,以及绿营与台湾社会的矛盾分裂。分裂的不只是大绿与小绿,还有政治团体与选民。蔡当局偏离“民主进步”之路吗?民进党因为“劳基法”引发劳工团体的不满,早在陈水扁刚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就曾发生。考察长远的历史更发现,从党外到民进党一直把社会运动视为挑战国民党权力的替代性战场,一旦政治领域开放,选举政治成为常态,即回归政治领域,拥抱“选举总路线”。长期以来,民进党视“国族”价值高于社会正义,“国族”认同也一直是民进党一项动员利器,但如今这不再是民进党的专利,“天然独”不必然就是民进党基本盘。“劳基法”修“法”引发社运伙伴和担任侧翼的“小绿”“时代力量”愤怒,这或许超出蔡赖体制的预期,民进党被冠以“资进党”,蔡、赖的支持度都损伤惨重。民进党内的杂音也凸显出左右、阶级与世代的分裂。民主进步党,会被这股怒火烧裂吗?
“劳基法”短短一年二度修“法”。十日三读通过当天,蔡英文以“执政团队的领导者”身分为修“法”造成社会不安而道歉。而之前推动修“法”的台“行政院长”赖清德也为此道歉。
两位的道歉是否能平息“劳基法”的冲击?未必如当权者想象的乐观。相反的,这次修“法”暴露了绿营内部,以及绿营与台湾社会的矛盾分裂。这些矛盾中有些长期存在于反对运动,有些是随着台湾社会变迁而出现。分裂也不只是政治团体间或内部的分裂,还有政治团体与选民的分裂。
民进党因为“劳基法”引发劳工团体的不满,早在陈水扁刚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就发生过。
2000年6月,民进党当局提案修“法”,要将“法定”工时缩短为每周44小时,结果遭“在野党”与劳团连手反对,加码改为每两周84小时,比照公务员实施隔周休二日。这成了扁时期第一个被“立法院”否决的政策。
当时的“经建会”(今“国发会”)评估,缩短工时会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3000亿元新台币,不利经济发展──彼时全球经济仍陷于1998年金融海啸后的低潮。扁的政策考虑,其实类似今天“赖内阁”的思维;那时民进党也同样被批评为,拿到政权之后背弃了当年共同作战的社运团体,向资本家靠拢。
民进党是拿到政权才忘了社会正义?当时台湾清华大学两位社会学者吴介民与李丁赞考察更长远的历史发现,从党外到民进党,这群民主运动者就把群众抗争、社会运动视为挑战国民党权力的替代性战场,“社会运动不是具主体性的场域,而是政治运动的工具与外围。因此,一旦政治领域开放,选举政治成为常态,党外运动者即回归政治领域,不再耕耘社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