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刊发文章说,余光中过世了,由于他在台湾新诗创作上的卓越表现,人们莫不表示哀悼之意。蔡英文在得知上述消息后表示哀悼,并指出余老师的作品启蒙了许多文艺青年。台“文化部长”郑丽君也认为:“余光中一生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文学工作的成就,对华文文坛有既深且远的影响,‘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必须铭记的一页’”。
因余光中晚年移居高雄,高雄市长陈菊也表示:“心中感叹、万分不舍,‘高雄因余光中而软、港都因余光中而暖,我们对他的怀念与记忆,也将像铁轨一样长’”。
相对于稍有年纪者对于一代诗人辞世的哀悼,对政治有狂热的年轻人却反应出完全不同的样貌。
社运人士王奕凯日前就在社群媒体上发文表示余光中“死好”,事后并解释会如此评论的理由是:“对于白色恐怖时代,他就是一个帮凶,今天他去世了,认为有些人等不及转型正义就走了,也有些人等不到该被转型的正义也先走了而已。”无独有偶的是,课审大会委员林致宇不仅在社群媒体上贴文抨击余光中没资格被称为“文人”,更直指思念余光中的陈菊是“垃圾”。
年轻人有此反应固然与其个人修为与涵养有关,民进党过去为了取得政治权利任意炒作意识形态议题,导致年轻人无法认清许多历史事实真相,恐亦难辞其咎。君不见为了合理化所谓的“转型正义”,民进党官员不仅不愿说出蒋中正对台湾的贡献,党籍“立委”还三番两次将他与在二战期间曾发动大屠杀的德国希特勒相提并论,如此又怎么会不造成年轻人分不清历史事实的青红皂白呢?
为了取得政治权力,政党与从政人员之间固然有竞争,但不是非斗得你死我活不可,更不能因为政治而失去对人性应有的尊重。否则一旦跨越人性的那条红线,就如孟子所言:“异于禽兽者几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