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包袱铺,小鱼也无助。喜欢吃鱼不喜欢挑刺的撩叔上线了。还记得从前,我们提到台湾,总要加上宝岛两个字。在我们的课本里是这样介绍台湾的:台湾岛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周围广阔的海洋里有着丰富的水产,仅鱼类就有500多种……不过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介绍有点过时了。
如果从距离上来做个划分,渔业可以分为远洋渔业与近海渔业。但不论哪一种渔业,对于现在的台湾来说,都只能用“危机重重”四个字来形容了。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远洋渔业,已连续两年遭到欧盟黄牌警告。 问题若无改善,未来可能领到红牌遭到制裁,届时将会造成近百亿(新台币)渔产损失;近海渔业则因滥捕问题,导致渔源枯竭 ,云嘉南的近海作业渔民,超过六成被迫休渔,渔村一片萧条。
问题今日始现,不过源头由来已久。台湾远洋捕捞为什么会被欧盟盯上呢?原因在于渔获申报不实。台湾渔船出海打捞了多少鱼,管理机构心里根本没有个准数。也因为这层管理的缺失,台湾远洋滥捕问题一直以来非常严重。
不用多说,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3年,基隆渔市场卸货鲭鱼,声称只有300吨。隔年设地磅站秤重,竟达5.2万吨,实际捕捞数与申报数相差170倍。 而渔会表示,这里头还没算上没来申报的渔船呢,而没申报的船数量很大。
这种状况迟迟没有改观,使得两年前,欧盟将台湾地区列为“打击非法捕捞渔业不合作”的黄牌警告地区,若IUU(非法、未报告及不受规范)行为一直未改善,就祭出红牌,对台贸易制裁。台媒算了个帐,单是远洋渔业产值损失,粗估近七十亿元新台币。
近海渔业的问题大同小异。如果说远洋滥捕目前还只有来自国际方面的警告,那么近海滥捕已经让台湾渔民吃到了苦头。宝岛很多近海区域已经无渔可捕。
那问题既然如此严重,主管部门又有哪些对策呢?准确的渔获统计是改善滥捕、总量管制、执行休渔等遏止渔业资源枯竭的重要依据。既然申报不实是主因,那紧抓这一块,应该就没有错。
台湾渔业主管部门2015年起,开始推动渔民填报卸鱼声明书,2015年3月从远洋渔船开始,规定进港要申报作业区、捕获鱼种、数量等资料,并扩及近海、沿岸渔业,今年起全台进出渔港的十吨以上渔船都要申报。寄望能准确统计渔获、改善过度滥捕的行为。
政策出发点很好,不过实际效用不大。台湾渔业主管机构最近发布了一份检讨报告,其中显示,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全台湾执行率只有13%,且不论这13%的申报渔船当中有多少不实之处,光没有申报的近90%的渔船,就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黑洞。
统计24处渔港进出航次为23万8347次,缴交卸鱼声明书仅3万2976张,富基、梧栖、将军、小港临海新村、花莲都挂零,最好的是高雄中芸港67%,台东新港57%居次。
一句话,管制政策无法落实,解决滥捕成空话。
很多人会问,政策为什么就落实不了呢?我们听听相关人士的说法。台湾渔业专家海洋大学讲座教授邵广昭表示,台湾渔业统计年报中的渔获资料长期不准确,因此做任何限渔措施时,各方各说各话,尤其常遭渔民反对。好,这是第一条,来自渔民的压力。
一些网友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基隆区渔会总干事陈文钦则表示,渔民嫌过磅、填表太麻烦,加上许多渔会有倡导却不落实要求,都造成申报成效低落,但卸鱼申报是为渔民确保永续的海洋,不是找麻烦,再继续滥捕,渔业资源会持续枯竭,各种渔业都要遭殃。这里又提供了一个答案,鱼会不落实要求。
台湾海龙王爱地球协会理事长林爱龙指出,非法渔获是大黑洞,不只远洋渔业,近海和沿岸这方面问题也很严重;她本来很期待近海渔业管理能搭黄牌便车改善,但似乎作用不大,或许只有被开红牌制裁惨痛教训后,才能解决。这是另一种角度,可能惩罚还不够。
除此之外,网友也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
这里提到了当局的监管问题,不止一位网友持这样的态度:
上述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也足以说明,宝岛台湾“鱼”不聊生的原因在哪,台湾人和监管机关早就心知肚明。但看清楚原因,却迟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已经危机重重的渔业环境日趋恶化,作为监管部门的“渔业署”应该记个“头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