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基法”战场上,国民党“立委”蒋万安在“卫环委员会”的“惊天一站”,让蓝营士气大振。在促转条例一役,他主张以“面对”代替党内其他人主张的 “私了”或 “力抗”,也展现不同作风。传闻蒋万安可能在台北市长一役挑战柯文哲,虽未确定,却也因此声势水涨船高。蒋万安的表现,固然为他个人赢得佳评,却也暴露了国民党扮演在野党角色仍流于老套,必须调整战略。
台湾联合报刊发文章说,不止蒋万安,蓝营女“立委”马文君在猎雷舰案也有出色的表现。马文君虽首度进入“国防委员会”,半年来却一再揭发该案关键性内幕,把弊情摊开在阳光底下。尽管关键证据在握,但她质询不愠不火,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表现稳重。相形之下,国民党因为忌惮马吴在此案中的角色,没有利用此议题全力发挥,显得可惜。
从“劳基法”到猎雷舰案,皆凸显国民党的问题在:计算太多,而是非太少。“劳基法”之役,国民党中央原本没有明显的战略计划,甚至一度传出党高层想要接受民进党的条件,用《促转条例》草案之搁置来交换蓝营对“劳基法”修法的支持。无论内情为何,显然国民党并未掌握民意的脉动,亦未认真对待;若非少数“立委”坚持,该法可能早就轻骑过关。
会出现这样状况,主要就是国民党仍未意识到自身的在野角色和战略位置,更未想到选民的期待,满脑子还是传统的协商、利益交换思维,才会错将战术考虑当成战略价值。缺乏核心价值,抓不住是非和民意,正是国民党迟迟无法再起的最大障碍。吴敦义和赖揆见面时,还对“劳基法”修法大加肯定,这教前线如何应战?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罢昌”事件上。国民党虽支持罢昌,却不愿拿出具体行动,仅说“授权地方党部处理”。想要两边讨好,结果就是两边都无法讨好。
国民党今年历经党代表、党主席、中常委、中央委员、地方党部主委等选举,可谓“邑斗不断”;但在党对党的“寇战”来说,却显得苍白无力。民进党施政,民怨重重,但外界却看不到国民党的努力,它当然无法因此加分。以劳基法之役为例,原本应带头冲锋陷阵的将领,或后方运筹帷幄的党中央,却差点成了党团征战的煞车阀;如此,当然只会削弱党内的战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