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28日社论报道,20年来,台湾经济迟滞不前,贫富悬殊日渐严峻,实质薪资不进反退;大环境的变化固然影响甚大,但主宰公权力、掌握公共资源者未能盱衡时势、随机应变,为台湾创造最佳机会,令人才物资等宝贵资源发挥最大功用,坐令机会化为危机,实难辞其咎。
社论说,台湾的民主制度,行政、司法各司其职,但相互制衡之道并未娴熟;执政党与在野党为争取选民支持,未良性互动,反而动辄进行你死我活、相互毁灭的恶斗,固为施政失能、经济沉沦之重要因素;但领导者的施政,对团队之领导、分工合作均毫无章法,厥为其关键要素。之所以如此,台湾的选举制度设计不良,必须承担最大的责任。
姑不论20年来各方摩拳擦掌、竭尽所能的选举制度是否达到选贤与能的宗旨;至少我们可以说,台湾的各式公职选举,几乎皆未要求候选人对所争夺职位的专业与能力需有起码的认知。曾有5市地方首长不加隐讳地坦承,在他胜选之前,根本不知道他要担当哪些任务、具备哪些条件。见此剖白,我们才恍然大悟,20年来台湾不治,岂是偶然。
往者已不可追,但来者犹可谏。在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确定出线后,两大政党由两位女士角逐大位之势已定;要论孰胜孰败,现在尚言之过早。不过也正因为时尚早,我们或许还来得及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若干不致重蹈覆辙的智慧。举其荦荦大者:首先,经济现为台湾生存的命脉、与对岸抗衡的筹码;而马当局7年来最为人诟病者,也正是经济的沉痾难治、前景黯淡;对千万庶民而言,其事业、生活亦全寄托于经济之荣枯;因此任一认真求取大位者,必须利用仅余的7个月,切中而周延地提出振兴台湾经济的策略、方针及具体作为,让选民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