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通 >> 各地对台交流  >> 正文

廿载春色依旧 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廿载春色依旧 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

  “十九年前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就是在这里演出,那时观众非常热烈。有学生看完戏在论坛上写:世上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第二种是没看过的。今天是我们第五次进北大,观众还是一样热烈。你们都是第一种人。”

9月14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走进北大,上本《梦中情》演出毕,台湾作家白先勇登台谢幕。 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站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87岁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话音刚落,台下叫好声、鼓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14日至16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走进北大,这是该戏第五次踏访燕园。14日晚,上本《梦中情》演出结束,白先勇登台谢幕,在演员簇拥下回顾北大情缘。

  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联合两岸文艺界人士打造,2004年于台北首演,在年轻人间掀起“昆曲热”,让传统艺术免于凋零、焕发生机。二十年来,白先勇携这部昆曲大戏演遍海内外四十多所高校,观者累计近百万,培养了大批学生观众。

  当晚北大行演至第五百一十九场,白先勇向台下青年喊话,“你们是未来的传播者,希望你们告诉亲朋友好昆曲有多美”;也不忘叮嘱,“明天的戏也非常好看,早点来!”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初探北大,尚有不少学生未接触过昆曲,但演出仍一票难求。青年反响热烈,使白先勇更关注昆曲的价值,他与北大教授叶朗创立昆曲传承计划推动昆曲教育,并制作校园版《牡丹亭》,让学生从传播者变成传承者。

  当年播下的种子,二十年后已育树成林。台上水袖翻飞,台下思绪翩跹,“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那段情,在表演者日臻成熟的演绎下,穿过六百年时光。

青春版《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和侍女春香。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一新生余同,自入校以来就被《牡丹亭》的火热气息包裹:他近期参加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讲座,看到路灯宣传旗从“欢迎新同学”变成“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信息也占据论坛热门话题……为顺利走进剧场,他甚至制定了抢票时间表来“拼手速”,所幸如愿以偿。

  读书时参演过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杜丽娘”和“春香”,坐在席间泪眼蒙眬,舞台承载了女孩们的青春记忆。受益于昆曲传承计划,这群青年学子从观众变成演员,被白先勇评价“为《牡丹亭》注入新鲜生命”。

  “说青春版《牡丹亭》影响了我的一生,一点也不为过。”曾扮演杜丽娘的杨越溪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得知白先勇带着戏回到北大,她专程请假捧场,看完第一场就要飞往英国在戏剧领域深造。

  杨越溪自小喜欢昆曲,苦于课业繁忙无暇顾及,因此格外珍视校园版《牡丹亭》带来的施展机会;角色之外,她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主要研究对象,还得到了白先勇的认可。

青春版《牡丹亭》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俞玖林领衔主演。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现场氛围让人感动,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昆曲,我觉得找到了‘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琳越是《牡丹亭》的忠实粉丝,此前已看过中本和下本,这次“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因十年前在课上表演了唱段,她就此沉入昆曲世界,了解到白先勇和他倾注心血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

  张琳越说,这一版本的每处细节都充满惊喜。杜丽娘出场时,杜府的舞台布景特地选取了杜甫诗句,表明“是很用心在挖掘《牡丹亭》本身的文化内涵”。

  二十年过去,青春版《牡丹亭》是否青春依旧?张琳越的答案是——它永远青春,“或许演员不再青春,但这部戏本身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设计符合现代观众认知,因此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愿意走入剧场,为之醉倒,为之倾心”。(来源:中新社 记者 朱贺)

相关新闻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走进北京大学【组图】

  9月14日,饰演杜丽娘的沈丰英(左)与饰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中。   当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在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原著基础上,青春版《牡丹亭》精选二十七折,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

台湾作家白先勇进驻“小红书”:希望可爱的网友们多支持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电 87岁台湾作家白先勇日前在大陆社交媒体“小红书”开通个人账号,13日在北京参加活动间隙,他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希望可爱的网友们多支持青春版《牡丹亭》,支持《红楼梦》!”   当晚,白先勇在北京大学带来一场以“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为题的演...

两岸昆曲人相聚《牡丹亭》诞生地 曲艺为媒邂逅知音

据中新网丽水7月1日报道 “这几天我认识了很多遂昌的曲友,感受到每一位曲友对于昆曲的爱好和热情,和大家一起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既开心又感动。”1日,台北昆曲研习社青年曲友翁子轩受访时表示。   400多年前,汤显祖调任遂昌,并在这里写下了不朽名著《牡丹亭》。从此开启...

台湾作家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何以青春?

因不忍见昆曲式微,作家白先勇决心“做一出戏”以传承经典。2004年,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两岸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2024年3月,该戏原班人马回到台湾举办20周年庆演,依然吸引着新老观众,又一次引发热潮。   20年来,在自...

台青在北大:追《觉醒年代》,给丁宁上课

据中新网北京4月9日报道 “我们每年都会在博雅塔下举办跨年晚会,师生们在塔下倒数庆祝;夏天在未名湖边散步看书谈恋爱,冬天在湖面上滑冰嬉戏;来到北大图书馆学习,感觉自己的心灵好像跟那些从北大走出来的大师们联结在一起……”   细数起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博雅塔、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