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通 >> 各地对台交流  >> 正文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发课程包 开启台生“偶”遇之旅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网泉州5月16日电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创展“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16日走进江苏昆山,与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的台籍学生分享拥有悠久历史的闽台木偶艺术。

  “我家在台北,我家有布袋戏。”一场奇妙的“偶”遇之旅由此展开。“这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首次使用自己开发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包《博悟:寻迹闽台缘》为台生上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木偶是最接近孩子童真的戏曲形式,也是两岸孩子共同的文化记忆,《博悟:寻迹闽台缘》的首次“试水”效果很好。

▲5月16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首次使用自己开发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包《博悟:寻迹闽台缘》为台籍学生上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供图

  结合一段视频、两件文物、三个偶戏小节目,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积极引导台生思考。“偶是什么”“木偶造型最重要的部分是哪里”“如何保证提线木偶动作的准确性”……课堂上,几乎每个问题都被抢答,话筒在现场来回传递,不少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的答案把所有人逗乐。在一波又一波的碰撞中,台生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

▲台籍学生们套上自己制作的掌中木偶,在戏台上演一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供图

  此外,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分享了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和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大师黄奕缺的代表作品,并展示木偶戏独特的艺术性。在“偶”趣活动环节,孩子们一组画脸谱,另一组制作掌中木偶,体会到手艺人的辛苦与非遗艺术的魅力。

  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唯一一座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为专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长期致力于征集与保护涉台文物,收集整理两岸家书、谱牒等文献资料,搭建平台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持续打造“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社教品牌,“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冬夏令营、寻根之旅、暑期乐园等各类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编撰《博悟:寻迹闽台缘》博物馆校本课程,推动两岸交流交往。( 来源:中新网 孙虹 范怡婷 林思恩)

相关新闻
泉州启动城市更新计划 实施四大专项行动

记者从泉州市住建局获悉,《泉州市城市更新工作实施方案》近日印发。将聚焦环湾城区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成区,实施四大专项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更新范围聚焦环湾城区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成区   更新范围包括各县(市、区)规划区的建成区。重点聚焦环湾城区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成区: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除虹山乡、罗溪镇)、泉州经济技术...

5·18国际博物馆日 泉州将推出近60项精彩活动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资源面向公众开放、促进馆校合作,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精心策划,全市19家备案博物馆共推出近60项展览活动,包括交流展览、学术沙龙、公益鉴定、非遗展演、研学社教等,把“殿堂”变“课堂”,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孩子,欢迎市民游客们参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

泉州:滴水兽

   融聚大成的闽南建筑,是中西文化神奇的相遇,揉着“下南洋”人不忘家乡的深情,闽南本土的滴水兽正是在古瓦当滴水与西洋风情的启迪下诞生。   滴水兽,是我国闽南地区特有的排水构件,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保护墙壁的洁净。它是西方建筑样式与闽南文化融合衍生出...

惠农资金达3.83亿元 泉州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

台海网5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何美娇)15日,泉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农”发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泉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 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面积131.54万亩、产量51.1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茶蔬果菌全面增产,肉蛋奶产量突破30万吨。 守牢“米袋子” 泉州坚持“筑良田、...

禅武大片来了!陈坤的南少林“初体验”

与武僧们合作,陈坤“又帅又飒”的造型十分出片。 “第一次到南少林,第一次向小武僧学拳。”昨日,世遗泉州与《上城士》杂志联手著名演员陈坤发布了南少林禅武大片《消隐于寺》,演员陈坤同时在微博上分享在泉州少林寺拍摄的一组“硬照”。这组禅武大片刷屏不少人的朋友圈,引得许多网友惊叹:“又帅又飒!”“很有意境。”“力无虚发,张张精彩!” 陈坤是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