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聚焦  >> 正文

台湾作家司马中原去世 生前曾说:两岸同文同种、“去中”没道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据台湾媒体报道,知名作家司马中原4日上午因急性肺炎过世,享年90岁。这位以创作乡野传奇小说闻名的作家,曾在多年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华文化,代代传承;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去中国化”没有道理。

 

  司马中原之子吴融昊向媒体证实了父亲过世的消息。他透露,司马中原数日前因摔倒送医。

  综合联合新闻网、中央社、中时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司马中原本名吴延玫,江苏淮阴人,1933年生于南京。他的写作生涯近70载,创作100多部作品,有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现代文学作品,也有自传式作品,令其闻名全台湾的是乡野传奇长篇小说。

  2010年出版的一期《台湾光华杂志》称司马中原为文坛的“乡野传奇”。文章介绍,1952年,来台三年的吴延玫刚满19岁,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充满民族意识及使命感的笔名“司马中原”,寓意“以司马迁的史笔跃马中原”。

  司马中原早期作品《狂风沙》《荒原》刻画烽火年代的乡野英雄。《狂风沙》被认为是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其同名电影于20世纪70年代在台上映。该小说以大陆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北伐时期江湖侠士与北洋军阀抗衡的故事。这部作品曾在大陆出版,有读者表示,《狂风沙》无论是硬朗凛冽的人物刻画,还是对中国乡土的描绘,这些特色在几十年后的台湾地区文学作品中已越来越罕见。

  作家莫言曾说:“台湾有很多作家和我一样有资格甚至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比如朱西宁先生,司马中原先生,段彩华先生,聂华苓女士等。”

  “文化是流水,挥刀是斩不断的;文化是春风,再快的剪刀也剪不掉。”10余年前,司马中原在台北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文化,乃人文化成。中华文化,代代传承;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去中国化”没有道理。文化人应担负更大创造的责任,坐言起行,努力以赴,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新闻
一元复始万象新 两岸同胞应携手走正确的路、光明的路

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 题:一元复始万象新 两岸同胞应携手走正确的路、光明的路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2024年第一天,大陆方面为鼓励台胞来闽定居落户、便利台胞在闽生活发展等出台的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在福建落地,贴心、细腻之举令不少台胞感受到生活、出行的便捷。 去年9月,大陆出台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文件;新年伊始,配套措施上路施行。正如中共中央...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两岸同胞携手同心 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荣光。(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2024年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向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新年祝福,为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指明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1月...

《思·享2024》再启硬核跨年 两岸学者聚焦台海局势

中国日报1月2日电 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推出的跨年特别节目《思·享2024》于2023年12月31日播出,紧扣国际、国内的重要议题,以独特的硬核风格再度揭开跨年大幕。上半场聚焦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邀请六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展开现场讨论,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朱卫东、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巫永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和来自台湾的台湾中华妇...

台报社论:两岸城市交流“宜通不宜阻”

参考消息网1月1日报道 台湾《旺报》2023年12月31日刊发题为《两岸城市交流 宜通不宜阻》的社论,全文摘编如下: 自2023年2月大陆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港人北上深圳消费成为潮流,愈来愈多香港人开始过着“香港赚钱深圳花”的日子。这背后有交通、汇率因素,但究其根本,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消费环境的营造上。 深圳电子支付非常方便,新消费品牌崛起...

两岸“小三通”航线见闻:有温情、更便利

【港澳台专线】两岸“小三通”航线见闻:有温情、更便利   中新社福州1月1日电 (记者 闫旭)“一下船,就感觉到家乡的温情、热情。”1日下午,来自马祖的陈兆丰带着马祖高粱酒,搭乘“吉顺9号”抵达福州连江黄岐客运码头,准备开启福州“探亲之旅”。   通关前,陈兆丰先到黄岐口岸的边检快捷通关采集备案点进行备案,之后便使用快捷通道便捷通关。 1月1日,来自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