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中国故事|旗袍如画,她的针脚里藏着乡愁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0岁生日时,袁念华收到了父亲的礼物——一件小旗袍。几十年来,针线在袁念华手中不断穿梭,编织出一段与旗袍的缱绻情缘。

  走进袁念华位于台湾新北的工作室,不大的屋子内摆放了多张旗袍摆台,展示柜中琳琅满目的布料、针线、配饰整齐排列。74岁的袁念华一辈子孜孜以求,努力赋予旗袍新生命,让两岸中国女性拥有称心的霓裳羽衣。

  一袭旗袍,一生志业

  身穿一袭旗袍,手撑一把油纸伞,徘徊烟雨江南的青石古巷间……这或许是许多中国女子关于旗袍的美好憧憬,但袁念华与旗袍的初识并非那般浪漫。

  袁念华的父母1950年从大陆来到台湾,一家人生活在眷村。小时候,父亲告诉她,等回江苏老家时,不能忘了礼节,要穿着旗袍规规矩矩地敬拜家中长辈,这才有中国女孩的样子。10岁的袁念华便在父亲要求下,穿上了旗袍。

  “父亲时刻都在思念家乡。让我穿旗袍,也是他乡愁的寄托。”袁念华回忆说,“但那时,我觉得旗袍既累赘又不美观。”

  为了追求自我认知的美,袁念华开始尝试改良旗袍。“我那时常帮母亲绣花,学了点针线技艺。觉得袖子不合适,我就拆掉重缝;觉得颜色单调,我就添上几朵花。”

  儿时与旗袍的“较量”,反倒让袁念华的针线功夫日益精湛,一编一织中更体会到了旗袍的魅力。她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对旗袍的态度很自然地从“抗拒”变为“钟爱”。

  成年后,袁念华开课教授传统“湘绣”和现代“机绣”,并在台北等地开设多家店铺,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旗袍。

  袁念华在新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章利新 摄

  一把剪刀、一炉熨斗、一架缝纫机,从量身、设计、裁剪到缝纫、绣花、装饰,袁念华可以独立“一条龙”完成。能把兴趣变为终身事业,袁念华将之视作幸运,更是幸福。

  数十年来,手中的每件旗袍,袁念华都当作艺术品来对待,各式花扣、滚边、如意,都得一针一线去缝,不能取巧。袁念华说,每件旗袍少则耗时三五天,多则一月有余。“几十年从来没有厌倦过,我乐在其中。”

  展现中国女性柔美线条和典雅气质的旗袍,让袁念华醉心不已,终身不渝。这一传统服饰,在袁念华的巧手下逐渐鲜活起来。

传统新编,衣韵新生

  曾几何时,在台湾,传统旗袍因行动不便、造价昂贵等因素,渐有式微之势。为此,袁念华决定做“改良旗袍”。“旗袍本就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变化着姿态。创新,本就是旗袍该有的样子。”她说。

  改良旗袍,最吸引人的要素就是能“藏拙”。“比方说有人高低肩,那就需要垫肩;有人身材圆润,就要在腰间辅以线条花纹修饰。”袁念华说,“不是年轻貌美、身材窈窕的女人才配穿旗袍。一件好的旗袍要合身,要按照客户身材、神韵、体态去单独设计。”

  曾有顾客问,明明未曾量身,怎么就把旗袍做好了。袁念华笑答,有一天抱了她一下,尺寸大概便知晓了。几十年的经验,让袁念华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对旗袍的“改良”游刃有余。

  袁念华在制作旗袍(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章利新 摄

  “改良”不是“为变而变”,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穿上旗袍。袁念华一直关注,在台湾年轻人眼里,理想的旗袍是何种模样?她在传承基础上,在旗袍的面料、剪裁、款式、配饰上注入现代风格,不失古典质感,更添活力。

  年轻人嫌传统旗袍不便活动,袁念华就把旗袍设计成挂衫或短旗袍,配上长裤,依旧优雅;年轻人追求个性,偏爱时尚,她就将羽毛、流苏等元素融入旗袍,别具一格;有的小孩子活泼好动,她就把旗袍加入拉链方便穿脱,辅以亮片、蕾丝点缀……

  “几十年来我坚持手工制作,让每件旗袍在不同人身上都散发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袁念华说。

  育才传艺,针绣两岸

  在台湾,旗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曾风靡一时,但在日本殖民当局强推“皇民化运动”下,旗袍被列为“挑拨性服装”而备受打压。台湾光复后,旗袍风尚几经起伏,绵延至今。

  如今,岛内旗袍消费者愈来愈少,民进党当局不愿支持旗袍产业,街头的旗袍店也愈来愈少,做旗袍的老师傅渐渐凋零,年轻一辈多不愿再学。做了一辈子旗袍的袁念华,对此痛如切肤。

  “旗袍是代表中国妇女的传统服饰,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袁念华说,“推广旗袍文化、传承旗袍手艺,已成为我的使命。”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袁念华发起成立台湾中华旗袍文化企业交流协会等多家旗袍推广机构,将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给旗袍同好,并面向岛内高校学生,创办中华旗袍文化整体造型设计比赛,至今已举办30届。

  比赛同台湾有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让年轻学子以旗袍为主题进行设计,涵盖中华传统服饰头饰、化妆发型、舞台呈现等方面。

  “年轻人的时尚品味会发生变化,不少台湾年轻人通过比赛感受到旗袍也可以很时尚、很酷。”袁念华希望通过比赛,将传统服饰中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深层含义,以及现代活力呈现给台湾年轻人。

  近年来,袁念华将目光投向大陆。“有些旗袍绣花的传统手艺,台湾已面临失传,只有在大陆才能寻到。”袁念华看到,在古装热播剧带动下,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收获了年轻爱好者,甚感欣喜。

  为更好推广旗袍,袁念华带领协会会员数十次赴大陆各地参访。“旗袍是两岸的共同语言,穿上我们中华民族的服饰,推广我们自己的文化,理所应当。”

  “让每位中国女性的衣橱里,都有一件称心的旗袍,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这样的理想,让袁念华至今“不敢退休”。她相信,旗袍就像它的立领设计一样,会永远高雅挺立,历久弥新。

相关新闻
台湾北部电力不足 侯友宜:正视多元能源配比方式

据台媒“联合新闻网”报道,台行政机构8月15日坦言,北部电力确实不足,去年供需差距达200亿度。新北市长侯友宜昨日前往视察五股观音坑溪桥重建工程后受访,侯友宜表示,缺电这个议题也不是今天发生的,讲很多年了,面对缺电问题,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想要去解决。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多元能源的配比方式,这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侯友宜表示,目前面临缺电,希望大家一...

台湾“咖啡大叔”新疆创业记:以“咖”会友见证行业变迁

中新社乌鲁木齐8月17日电 题:台湾“咖啡大叔”新疆创业记:以“咖”会友见证行业变迁   决定在新疆开始事业之前,来自台湾云林县的赖纪戎游历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期喜欢四处跑,去了解各地生活以及咖啡风格。”16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赖纪戎如是说。   赖纪戎在新疆生活已逾10年。2013年,看好市场前景的他在乌鲁木齐市开起咖啡店,逐渐成为当地咖啡爱好者...

台湾出现首例铁氟龙流感? 台相关部门说话了

胸腔科医师苏一峰近日看诊,发现岛内疑似出现首例铁氟龙流感病例。图为民众正使用不沾锅煎鱼。(示意图,图中非新闻当事人/范扬光摄) 华夏经纬网8月16日援引台湾“中时新闻网”消息报道,美国去年“铁氟龙流感”病例创下23年来新高,岛内胸腔科医师苏一峰13日表示,疑似在看诊时...

M痘爆新型病毒 台部门:致死率飙升18倍 传播力更强

世界卫生组织(WHO)台北时间8月15日凌晨宣布,非洲升温的M痘(旧称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为世卫最高等级公卫警示,因流行型别改成Ib型病毒,传播力更高,致死率更是原本型别的18倍,且感染者多为年轻成人和儿童。台“疾管署”因此宣布,即日起提升刚果民主共和国旅游疫情建议等级提升至“第二级:警示(Alert)”,下周将召开专家会议,讨...

台当局推“班班喝鲜乳” 受争议 岛内网友讽刺:下次改班班出包

华夏经纬网8月16日援引台湾“中时新闻网”消息报道,2025年新西兰乳品输台关税将降至零,恐冲击岛内乳业,台当局为此推出“班班喝鲜乳”政策,今年9月开始提供全台小学生每人每学期饮用44次本土乳品。近日相关招标作业陆续启动,其中保久乳占比逾七成,引发台湾乳业协会担忧,该协会秘书长方清泉痛批,一旦学童习惯喝保久乳后,自然就会迎接进口保久乳,岛内业者势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