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台北新剧团将演绎《孙膑与庞涓》等经典剧目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社台北5月15日电   知名京剧老生李宝春与大陆裘派花脸杨燕毅领衔,台北新剧团五月底至六月初将在台北重现精选“新老戏”《孙膑与庞涓》《渭南之战》及《铡美案》等折子戏集锦。

  时隔一年,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再度推出“新老戏”品牌。基金会执行长、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辜振甫之女辜怀群在15日于台北台泥大楼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新冠疫情这数年,团队有时间再创《戏里戏外》《刘姥姥和王熙凤》等新剧目,也用心整理过去30年积累下来约60部作品。

5月15日,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在台北举行“2024李宝春精演新老戏”记者会。图为基金会执行长辜怀群介绍近年工作与此次演出中的新意。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她说,台北新剧团保持“演熟戏、三分生”的心态,为贴近剧情、人物做了一些改变、丰富,相信观众将在唱腔、音乐编排中发现惊喜。

  “新老戏”是台北新剧团团长李宝春的品牌,强调以现代精神体现传统京剧的样貌、精华唱段。他十分珍惜再度演出《孙膑与庞涓》的机会。作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制作的第一部新编京剧,该剧1993年首演,此后巡演获得京沪戏迷赞誉,最新重排版本为战争场面设计了中西打击乐对峙,带来戏曲剧场罕见的震撼效果。

  李宝春介绍,今年,孙膑、庞涓分道扬镳前的两场戏交由台北新剧团年轻演员李隆显、李青峰诠释,后半部分由他和多年搭档杨燕毅演绎,有浓厚的传承意味。两位青年演员受访时表示,与老师扮演同一角色,才发现戏中还可以学到很多细节,很幸运有机会可以接收到老师的养分,今后的成长更茁壮。

5月15日,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在台北举行“2024李宝春精演新老戏”记者会。图为台北新剧团年轻演员李隆显(右一)与知名老生李宝春(右二)分饰青年、老年孙膑,年轻演员李青峰(左一)与大陆知名裘派花脸杨燕毅(左二)分饰青年、老年庞涓,展现京剧传承。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李青峰2015年拜杨燕毅为师。他说,此前4年都是在线上向老师请教念词的咬字、行腔的劲头、演唱的气息及唱法的味道,今年杨老师能够再度来台,非常期待他的点评和建议。

  据介绍,5月31日至6月2日,“2024李宝春精演新老戏”将在台北城市舞台连续演出三场。 (来源:中新社 记者 刘舒凌)

相关新闻
以戏传情 两岸同胞共品京剧艺术之韵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以戏传情 两岸同胞共品京剧艺术之韵   轻举水袖,缓缓舞动,25日,北京首个“冬奥社区”——石景山高井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内,在京剧大师谭鑫培后人、梅派艺术第三代传人谭茗心的带领下,到此参访的台湾基层民众交流团成员翘起兰花指,“咿咿呀呀”地...

《明月共潮生》加入歌仔戏唱段、京剧

天涯共比邻,明月共潮生,两岸本一家,同饮一江水,同说一乡话。《明月共潮生》用悦耳动听的音乐,表达两岸民众同根同源,情深似海的关系,摘得“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征集评选活动华语组第三名。 词作者 郭肖华 《明月共潮生》的主创团队和执行团队横跨两岸,歌曲创作由学界...

台湾梅派弟子魏海敏盼更多年轻人传承梅派艺术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电 台湾京剧名家、梅派弟子魏海敏27日在北京表示,戏曲是中华文化载体之一,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戏曲行业,共同传承梅派艺术。   “梅韵流芳”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日前启动。27日晚,系列活动之“梅派经典折子戏专场”在...

唱念做打间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信念

“国家京剧院赴台演出30年,历经了至少四代人。每一次到台湾来演出,我们都倍感珍惜,也非常荣幸。”金秋十月,国家京剧院赴台演出圆满收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在台北感慨地说。 1993年,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公演。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大师率团,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台巡...

两岸学生同上京剧课 唱念做打间感受国粹魅力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京剧是两岸共同传承的国粹经典。两岸青少年多多接触,定能获得文化滋养,涵养文化底蕴。”旁听了一堂特别的京剧课后,北京京剧院台籍演员陈丰3月31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天举行第三届两岸中学生线上交流活动,台北市私立静心中学和北京市京源学校师生相会“云端”同上京剧课。赏京剧名段、学“猴戏”动作、绘非遗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