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黄埔六期甘棠之孙女:立志投笔从戎 期盼国家统一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新社南昌4月29日电 题:黄埔六期甘棠之孙女:立志投笔从戎 期盼国家统一

  “‘吾只望汝成为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班定远式之男子汉’,他的外公希望他成为像班超那样的人,有投笔从戎的气概,为国家、为民族去奋斗。祖父用一生践行了黄埔军人的爱国情怀。”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甘棠之孙女甘小晶近日在江西南昌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黄埔军校被誉为中国近代将领的摇篮。百年前,伫立在广州东郊的军校,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出生于1910年的甘棠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及其外公的影响,于1927年入黄埔军校成为六期学员。

  甘棠之孙女甘小晶少年时和祖父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但直到大学毕业才知道他与黄埔军校的渊源。在甘小晶眼中,祖父生活简朴,为人谦和、儒雅,平日极少提及他的戎马生涯和曾经历的艰难岁月。

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甘棠。(受访者供图)

  祖父甘棠仅存的黑白老照片、书页泛黄的诗集、有些模糊不清的回忆录等都被甘小晶细致保存。她告诉记者,只能从历史和祖父撰写的回忆录、诗集中了解他的故事,“诗集里有50余篇描写了他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生活、抗日战争及与台湾战友的感怀诗。”

  甘小晶告诉记者,1937年至1938年底,甘棠担任江西省安义第一行政区(即现在的南昌市安义县)代理区长,这一年在九江市德安县发生了抗战期间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作为武汉会战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取得万家岭战役的胜利,当时的政府和德安邻近区县都动员起来,迅速调配人力物力,全部投入到这场艰苦又伟大的战役中去,支援中国军队消灭来犯日寇。

  “因安义距离德安很近,半天时间即可到达,作为区县行政官员,祖父担任了很多繁重的工作,进入战场配合部队战斗。”甘小晶说,20世纪80年代,祖父路过德安,回忆起这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战役,特意赋诗一首感慨现在“独立自主,有尊严了”。

  甘小晶说,祖父甘棠的一生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去世前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终身参事。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十年军旅生涯,他看到了民众苦难,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甘棠的诗集中收录了他写给台湾战友的感怀诗。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祖父有很多亲戚朋友在台湾,他晚年兼任江西奉新县政协对台办的工作,撰写回忆录,为福建前线电台对台广播供应了大量的稿件,里面直接‘喊话’黄埔同窗,期盼国家统一。”甘小晶说。

  甘小晶前后三次到黄埔军校旧址参观学习,寻找祖父的足迹,并与许多黄埔后人保持联系。她表示,“黄埔精神就是牺牲精神,‘到黄埔去’一度是青年学生和有志之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希望通过黄埔百年的活动,增进两岸交流,传承黄埔精神”。(来源:中新社 作者 朱莹 姜涛)

相关新闻
刘公武之子:父亲的一生是爱国、革命的一生

中新社长沙4月25日电 题:刘公武之子:父亲的一生是爱国、革命的一生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近日,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公武之子、长沙市黄埔后裔联谊会会长刘园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父亲的一生,是非常爱国、革命的一生,临终前仍盼望着祖国统一。 黄埔...

黄埔一期曹利生之孙:祖父留学归国后训练大批抗日军干

中新社广州4月25日电 题:黄埔一期曹利生之孙:祖父留学归国后训练大批抗日军干   “祖父当年在黄埔军校品学兼优,是少有的官费留学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曹利生的孙子周刚(曹大远)日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祖父曾担任河南开封、河北保定的国民军训主任,为抵御日军培养了大...

黄埔名将傅正模之子:父亲在北伐“死人堆”中“死过一次”

中新社珠海4月24日电 题:黄埔名将傅正模之子:父亲在北伐“死人堆”中“死过一次”   2010年8月,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正在施工的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工地挖出约3000具遗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考证,挖掘现场是国民革命军75军预备第四师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阵亡将士公墓旧址。 《...

96岁黄埔老兵彭永:黄埔军校属于中华民族

中新社长沙4月22日电 题:96岁黄埔老兵彭永:黄埔军校属于中华民族   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前夕,96岁的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学员、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彭永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他的眼角不时泛起泪花。 ▲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学员、湖南省黄埔军校同...

南怀瑾嫡孙南品仁:祖父珍藏黄埔军校军装 每年穿一下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题:南怀瑾嫡孙南品仁:祖父珍藏黄埔军校军装 每年穿一下   “我之一生,百无一是,只是为中国文化之续绝,为祈求国家天下的太平而施舍余年。”这句话源自九十年代南怀瑾写给家人的书信,字里行间传递出中国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