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高铁通台湾 从天方夜谭到完全可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杨思萍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1月11日讯(导报记者 杨思萍 吕涵) 1998年,59位两岸专家学者在厦门举办了“首届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在海峡之间修建隧道,从福建可以直通台湾本岛。如今,25年过去了,这个“台海通道“从一个构想变成了国家规划,从建成可能性“微乎其微”变成“完全能实现”。

一个清华教授的天方夜谭

  清华大学教授吴之明,被称为“台海隧道构想第一人”。他在1998年首届研讨会上提出这个构想之后,引起了两岸的热烈讨论。当时的《科学日报》以标题《吴之明欲写一部工程建设的“天方夜谭”》进行报道,《台湾日报》则称台海隧道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而,25年走来,吴之明始终信心坚定。尽管年事已高,但他讲到台海通道的进展时依旧神采奕奕。“它从一个构想变成了规划,从隧道变成了结合桥梁、桥隧的通道,厦金大桥已有了设计,可成为南线方案的起点,福建向金门供水已经实现……”“这是我2012年在新竹考察的照片。这里地势平缓,地质条件尚可,是通道登陆较合适的场址。”在台海通道研究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吴之明展示了他在新竹的照片。会后,一位台湾工程师激动地拉着他说:“您照片上站的地方,就在我家的前面。等将来通道建好了,我就在那建个休息站。”原来,工程师的儿媳妇是北京人,目前跟先生在硅谷,“您建这个通道意义非凡,这条路可以带他们回家”。

一个设计师的满怀自信

  跟吴之明一样,25年来,有许许多多两岸顶尖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了对这个“世纪难题”的探索中。

  孟凡超,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尽管台海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相比难度更大,但他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自信地说:“依靠我们现有的技术,解决台海通道是具备条件的,两岸民众的这个心愿完全能实现。”他认为,台海通道修建的意义重大,必须修,而且能修成。“现在就应该要动手做前期的规划研究,应该要预留有10年以上的研究规划设计的周期,不要等待时机来了再开始着手,要有只争朝夕的思想。”讲到台海通道建设,孟凡超充满了热情,要开几个车道,铁路和公路要不要分开,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初具雏形。

一个金门女生的殷切希望

  金门女生卢莉莉,现在在中国民生银行集美支行担任行长。在座谈会上,她提到自己对厦金大桥的建设充满了期待:“它不是个梦,我希望它尽快实现。”

  卢莉莉说,希望未来的厦金大桥可以像港珠澳大桥那样充满浪漫的元素,她每天下午下班后6点多可以回到金门,第二天早上8点多又可以出发到集美上班,就像现在的集美大桥或翔安大桥一样方便。

  三明市台协会会长傅学仁说,台海通道建成后,对于台湾同胞的好处是无可估量的,“路通了之后人才能交流,人交流了才能有更多合作,可以预见,我们所有的经贸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