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交流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美好的青春之约,需要两岸青年“双向奔赴”,携手绘就海峡两岸最美风景。
在“2023台湾青年边疆行”内蒙古参访活动之际,中国台湾网专访了中国国民党青年事务委员会执行长、组织发展委员会青年部主任陈克威。
聊起自己从事两岸青年工作的经历和对两岸青年的期望,陈克威感触良多。
(中国台湾网 发)
从年龄向下扎根,让年轻人正确认识两岸关系
“现在台湾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30年前的‘九二共识’、汪辜会谈没有任何概念。”陈克威感慨地说道。“台湾年轻人在客观的环境里生长,其实他们对于大陆并非有敌意,只是接触得少,缺少相应认知。”
对于造成台湾年轻人对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缺乏认知的原因,陈克威坦言,“学校教育中的课纲是最大问题”。
“我读书时,历史和地理课本中,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占八、九成,但现在大概只剩下一到两成,相关篇幅的减少,导致岛内年轻人形成以台湾地区为主体的史观。”陈克威表示,要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需要花点时间,“起码应该让他们的认知先回到一个中国基础上,再去谈两岸未来,这也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在疫情期间,我们推动两岸青年交流,都是通过视频方式。虽然疫情阻隔两岸实体往来,但在这三年中,两岸还是举办了很多线上活动。我们鼓励台湾青年多到大陆求学、实习,也会举办一些青年座谈会,邀请亲身经历、参与过两岸事务的人士、专家与青年们分享他们的经验、体会。”
在座谈会上,一些台湾学生对两岸关系的想法超乎预期,让陈克威既讶异又欣慰。“虽然没经历过两岸刚刚破冰那段历史,但是他们会主动去研读关于两岸关系现状和历史的资料。从在现场提出的很多专业问题中可以看出,台湾年轻人并非完全不重视两岸关系发展。”
“两岸经贸相互依存非常高,虽然2016年民进党上台之后,两岸关系出现波澜,但从实际数据上看,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降反升。”陈克威说道。“要让台湾年轻人明白一个道理,两岸关系好,他们的发展空间和契机才会更大、更多。”
身体力行,率青年来到祖国边疆感受大陆真实发展
“这次和岛内年轻朋友同行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边疆的基本认知。没亲眼所见之前,我们认为可能内蒙古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但当我参观、了解当地新能源、零碳产业的发展状况时,我非常惊讶。”
陈克威于内蒙古参访。(中国台湾网 发)
“坐高铁时,沿途就能看到光伏、风能设施,整体的产业布局从上游到下游,从电池、储能到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十分完整。内蒙古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优先布局,可谓是高瞻远瞩。”陈克威表示。
此次边疆行让台湾青年感受到祖国大陆幅员之辽阔。除一线城市之外,西部、中部也有很多省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慢慢萌芽。
“市场太大了,机会也太多了!在政府支持、人才引进的加持之下,希望台湾青年们来看看,拓宽眼界,了解真实的大陆,多和大陆同龄人产生思想碰撞,就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作为政治工作者,我们要为下一代负责”
马英九先生3月带台湾青年学生来大陆交流,大陆高校师生受邀在7月赴台回访,这两场交流活动备受两岸各界关注。
两岸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过程,特别是青年交流,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坐在一起彼此自由地沟通。“据我了解,很多参访团申请程序都卡在陆委会。在如今资讯多元化的时代,民进党当局还用如此手段限制两岸交流,非常拙劣且毫无意义。”陈克威说。
他亦不禁发问,“难道民进党害怕让台湾青年见到大陆现在的发展状况吗?害怕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吗?”
陈克威呼吁,“作为政治工作者,我们要为下一代负责,不能因为一党一己之私利,限制和阻碍台湾与新时代发展接轨。”
陈克威(右)与在内蒙古创业的台湾青年合影。(中国台湾网 发)
“实体交流力量有限,但社交媒体的辐射范围没有限制。”
陈克威表示,虽然两岸青年因常用社交软件略有不同,在信息接收上存在一定落差,但伴随时代发展,潮流文化、美食娱乐、生活方式、科技发展……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可以加深彼此融合。“现在很多台湾学生、青年也用小红书等大陆社交平台,很多大陆学生、青年也都盼着能到台湾环岛旅游,体验台湾的美食、美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才有意义。”
不沉溺“小确幸”,台湾青年要打开视野和心胸
“台湾有三个字很有趣,叫做‘小确幸’。这听起来好像是某个流行文化的代名词,但就是这三个字也害惨了台湾年轻人。大家会觉得简简单单就很满足,但世界之大不是‘小确幸’三个字可以概括的。”陈克威表示。
“台湾一部分年轻人过去20年受民进党影响,变成所谓‘人造独’。客观的社会现状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格局,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不认为这部分人还会支持所谓‘独立’。”
“两岸青年正常交流、彼此了解、相互沟通,就能减少分歧和误解。我们文化相同、血脉相连,这不是政治干扰所能影响的。那些埋藏在血液里的思想、文化底蕴,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接触和碰撞自然‘发酵’。”
陈克威表示,台湾青年们要找准定位,与大陆青年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完)
【来源/中国台湾网 联络/采写:高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