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3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吴生林 主办方 供图) 两岸一家亲,融合向未来。7月30日上午,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以及菲律宾等地的施氏宗亲和专家学者聚首厦门,举行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座谈会,共话两岸融合发展,助力两岸统一大业。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知名统派人士、新党主席吴成典也以视频方式参与这次座谈会。
1683年,施琅将军奉旨征台。农历六月十四从漳州东山出师,攻夺郑军重兵镇守的澎湖,全歼郑军主力。尔后开展招抚,促使郑氏政权释兵而降,台岛不战而下。施琅针对弃台论,疏请留台,台澎得以纳入清朝版图。之后,清政府为强化对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采纳施琅建议,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派八千官兵驻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
为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厦门市临濮文化研究会联合台湾的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主办这次座谈会,100多位嘉宾与会,其中包括数十位来自台南市、台中市、台北市、高雄市、彰化县的施姓宗亲会代表。与会嘉宾围绕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相关历史文物保护与传承等议题进行研讨,并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建言献策。“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维护国家统一,让台湾与祖国大陆心手相连,是施琅将军最大的历史功绩,他也因此成为两岸民众非常怀念与敬佩的历史人物。”新党主席吴成典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如今纪念施琅将军统一台湾340周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绝不能让台湾落入外人手中。
吴成典也提到施琅将军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积极作为。“设官、驻兵、减税、赈灾、兴修水利、开垦土地,施琅对开发台湾做出了卓越贡献,对台湾老百姓非常照顾。”
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承茂表示,今天,施氏宗亲们牵头在这里举办纪念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座谈会,这不仅是施琅后裔、施氏族人们的盛事,也是两岸的大事。通过此次纪念活动,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三年前,我们提出建设“两岸大湾区”,鼓励两岸企业合作开展专业领域研究。期望全球施氏宗亲企业家们发挥施琅将军坚决悍卫华夏一统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入两岸大湾区融合发展,强化资源共享共用,加强合作,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台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许勇铁致词表示,施琅统一台湾,抚平了因改朝换代造成的两岸政治伤痕,使台湾成为屏障祖国东南半壁的海上长城,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施琅统一台湾,对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仍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厦门市临濮文化研究会会长施性勤认为,施琅为靖海宁疆,统一祖国,巩固海防,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促进两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在当代,泽及千秋!而施琅与厦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包括统一台湾后在厦门驻扎十三年,最后在厦门逝世。如今在厦门举办施琅统一台湾340周年座谈会,除了纪念、宣传他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外,也希望发挥传统的宗亲文化力量,同姓同宗,家国一体,以情促融,进一步密切两岸施氏宗亲的交流合作,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与统一大业。
据悉,这次座谈会由台盟福建省委会、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福建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指导。
嘉宾发言
施家伦(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立法会议员):中华文化强调“敬天法祖”,作为施氏宗亲,我们应当传承发扬施琅将军建功立业,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在促进两岸交流交融、在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施维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研究施琅及其统一台湾史迹,无疑对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地推进两岸必然统一产生正面作用。如今“台独”势力“挟洋自重”,以史为鉴,其阴谋绝不可能得逞。
蔡尔申 (福建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三百多年前,台湾因施琅而走向统一;三百多年前厦门因施琅而显示非凡;三百多年以来,两岸不断交流融汇,促进了两岸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施聪典(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平台千古,郑氏一人;复台千古,施氏一人。”我故乡晋江衙口的施琅纪念馆这副对联概括了施琅的历史功绩。我们身在海外,但根在中华,心系故里,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
施伟青(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琅敢于以63岁的高龄,去冒波涛之险,炮火之猛,生命之危。他敢于言他人之不敢言,敢于为他人之不敢为。因其力争,台湾才得以纳入版图。施琅为人们树立了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善于 进取的可贵榜样。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施学顺(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施琅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世界施氏的共同精神财富。他以国家社稷为重,以民族大义为节,为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景仰。厦门是施琅平台主要基地和凯旋登陆地,在厦门举办纪念座谈会,意义特殊。
彭一万(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 、厦门地方文史专家):施琅将军对厦门的历史文化贡献非常大,特别是南普陀成为重要的风景区旅游区,吸引众多海内外香客游客,并成为与台湾同胞、华侨同胞交流的桥梁。
施荣源(台南、台中、台北、高雄、彰化施姓宗亲会代表团总团长):1683年施琅将军抵达台湾鹿耳门,此后从开府设县,奠定对台的法制治理基础,其一系列主张对后来300多年台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后福建、广东等地前往台湾的移民络驿不绝,对台湾经济文化发展功不可没。
延伸阅读
施琅与厦门,你知道多少?
当你路过将军祠,游玩南普陀,可曾想到,这些地方都与施琅有关?“虽然施琅是晋江衙口人,但他很多事迹与厦门有关。”厦门市临濮文化研究会会长施性勤介绍,“南普陀寺与施琅的渊源深厚,南普陀前身叫普照寺,施琅统一台湾后凯旋回厦门,捐资修复普照寺,又增建大悲阁奉祀观世音。因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普照寺又在普陀山以南,就将其改称为南普陀”。
将军祠是厦门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地名,因有施琅和其副手吴英的祠堂而得名。《厦门志》载,将军祠一带曾有纪念施琅、施世骠父子的“功高大树”“爱永甘棠”坊等诸多史迹。
厦门市临濮文化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施少雄指出,施琅从顺治后期至康熙初年,历任清军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驻扎同安、海澄、厦门岛,后入京任内大臣。
康熙决定以武力平台后,复用多次自请统兵靖台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命其进征。1681年10月初,施琅至厦门上任,日以继夜地整船练兵。1683年6月初,率兵移驻铜山(今漳州东山),并从铜山出发,东征澎湖,取得大捷,最后统一台湾。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施氏委员会会长施双全介绍,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继续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直至逝世。厦门现留存着众多与施琅有关的历史遗迹,如施琅故居同安施氏大厝、绩光铜柱坊等。驻扎厦门十三年间,施琅致力于“通商训农”,奏设台厦兵备道,奏设厦门海关,扩建厦门城池,使厦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得到长足进步。
历史故事
80%台民众信妈祖施琅功不可没
俗称“海神娘娘”的妈祖,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据载,妈祖之“天后”封号及台湾妈祖信仰之盛行,都与施琅有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台湾共有3900余座妈祖宫庙,超过80%的台湾民众信仰妈祖。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被福建移民传入台湾,如今已深深扎根在台湾民众生活当中,更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
关于“天后”封号的来历,史籍记载,1683年施琅奉旨平定台湾,清廷将台澎收入版图,驻兵戍守,置府县治理。施琅征台曾驻兵建有平海妈祖庙的湄洲平海澳,其旁枯井涌泉济师。据传施琅征台时,每艘船艇都供奉妈祖神像。因感念妈祖佑助,施琅具疏请封天妃。据湄洲妈祖祖庙介绍,康熙帝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后”的封号由此传开。同年,施琅增建湄洲妈祖祖庙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台湾民间膜拜天上圣母妈祖的风气很盛,这种盛况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当年施琅的大力提倡影响很大,施琅当年在台湾推广对妈祖的信仰,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林衡道曾如此说道。
据记载,施琅平台后,仿平海天妃宫改建成台南大天后宫,从平海天后宫妈祖分灵台南供奉,是全台湾最早的“官建”妈祖庙,也是清代台湾唯一享受祀典的妈祖庙。此外,彰化鹿港天后宫是台湾唯一奉祀湄洲祖庙开基妈祖神尊的妈祖庙。1683年,施琅奉命征台,战事结束后,施琅族弟施启秉、族侄施世榜恳请让“湄洲妈”留在鹿港,供乡民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