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媒体甘肃行·记者侧记 | 穿越嘉峪关,一部心潮澎湃的“活”历史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台湾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北古称‘艋镕’,台南旧称‘承天府’,金门岛也曾叫‘浯州’。”这些连台湾同胞恐怕都遗忘的地名,全都难不倒他。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明长城西端起点。在这里,有一位“网红”关长,麦色皮肤、三缕长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此处的游客都要争先恐后一睹他的“通关”大印。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在与记者交流中,关长无不透着西北汉子的豪迈与自信。他说,自己接待过数不清的台湾游客,久而久之,这些宝岛台湾的古地名早已烂熟于心,“不信,你们来考考我?”

  “阁下‘通关’有何贵干?”在短视频平台上,关长变成嘉峪关关城的“名片”。他会与每位前来“通关”的游客交谈,用毛笔字认真记录,最后“砰”的一声,扣上大印。

  虽然“红”了,但关长不改西北汉子的从容与淡定,他说没觉得自己是“网红”,也从没想过开直播赚钱,“我(对当“网红”)不心动,十几岁就来到嘉峪关,对这里有感情,我就守在这里,把这份工作干好。”

  

    嘉峪关“网红”关长正在“关照”上书写通关“谜语”。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据关长自己介绍,他自学二十多种语言的简单交流句式,可以在外国游客来“通关”时,推广嘉峪关的文化与旅游。

  7月21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沿河西走廊继续西进,来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叩关”。

  台湾中国电视记者严珮瑜是采访团的幸运儿,她拿到了一印难求的“关照”(古时通关凭证)。“多多关照”一词正是从此起源并流传至今。“我终于可以出关游历古丝绸之路了!”珮瑜兴奋又开玩笑地说。

  台湾中国电视记者严珮瑜的“关照”。(中国台湾网发 严珮瑜 摄) 

  在这座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上,从不乏世代扎根于此的“守关人”,曹文娟是“第三代”。她说,嘉峪关城关从建成至今600余年中,不同年代在此驻守或工作的人,都称之为“守关人”。

   

  嘉峪关外晴空中突现一道彩虹。(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从未觉得‘守关人’的工作枯燥,我每天站在城关上都有心潮澎湃之感。”曹文娟说,自己会和所有“守关人”一样爱护这里。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在采访中,她也向记者畅想着,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年代,她也想做一回“关长”,为国戍边。

  曾经的军事要塞,如今的文旅瑰宝。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文化自信流淌在两岸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长城”更是两岸华夏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曹文娟说,嘉峪关是明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欢迎台湾同胞到嘉峪关体会“活”的历史,感受属于我们共同的长城文化。  (文/李柏涛 来源/中国台湾网)

相关新闻
“拥抱”大漠,“绿染”家园——立体防沙治沙的甘肃实践

来源: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向清凯、马维坤、程楠、范培珅、马希平 打开中国地图,从玉门关外指向秦巴山脉,甘肃省既如一柄“玉如意”,横亘祖国西北,又像一道立体屏障,抵御大漠南侵。 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现有沙化土地超1200万公顷,地...

春日大地“调色板”【组图】

这是4月13日拍摄的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境内的梯田(无人机照片)。   近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纵横交错的梯田色彩斑斓,宛如春日大地“调色板”。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4月13日拍摄的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境内的梯田(无人机照片)。   近日,甘肃...

百岁台胞魂归甘肃故里

中新社兰州4月4日电 题:百岁台胞魂归甘肃故里   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爱大陆也爱台湾的百岁台胞宋文明,多次往返两岸。而今,正如他的遗愿“我去世后,把我带回大陆故乡老家安葬,落叶归根”,他如愿回到故乡,将长眠于甘肃山间。 图为4月3日,宋文明的追悼仪式在甘肃临夏州临夏...

台湾媒体人“大陆寻奇”

台湾“中视”《大陆寻奇》节目组在敦煌莫高窟拍摄。 赵峰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9日电 记者29日从甘肃省台办了解到,在甘肃历时近半月拍摄的台湾“中视”《大陆寻奇》节目组近日完成所有摄制工作。此次拍摄记录了甘肃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非遗、民俗文化、美食特产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