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10日讯 “不少台湾年轻人来到大陆进行交流后,才发现两岸原来有这么深厚的同根文化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这是他们在台湾教科书上所学不到的,因为大家也看到,台湾课纲‘去中国化’已非常严重了。”7月9日,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在厦门呼吁,两岸应继续强化青年学子的交流交往,守护共同的文化根脉,尽可能消除民进党在文化领域“去中国化”所带来的冲击与负面影响。
当天,“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五场在厦门宾馆举办,两岸专家学者以“维系海内外的共同心声:从闽南歌谣到歌仔、南音和戏剧”为主题,娓娓道来,展开深度对谈。近百位两岸专家、学子出席活动。
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与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教授,在对谈中从当代研究新发现谈起,介绍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在两岸的创造性新发展,分享各自对歌仔及歌仔戏的见解,回顾与展望两岸民间艺术的交流合作历史、现状及趋势,进而谈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议题。
在对谈中,王三庆教授披露了其对明刊戏本《新选合并明朝三春演义大全》的新发现,该戏本明代在福建出版不久后可能即被商人或传教士携去欧洲,此书中的会馆锦曲等为南音戏剧提供新的材料。
王三庆还谈起歌仔故事说唱内容等,认为南音等歌曲都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乡土性、民间性、文化性。他对闽南歌仔信手拈来,表现出其深厚的田野功力。
陈耕则从今年春晚南音《百鸟归巢》节目谈起,讲述这几年大陆南音的新创造发展。他认为,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性探索,两岸携手让中华传统音乐和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歌仔说唱非遗传承人张月萍女士现场即兴演唱,获得不少掌声。
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发起和打造“两岸学者面对面”学术交流活动,旨在通过两岸知名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鲜活地呈现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的文化亲缘,唤起两岸民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验以及两岸共同历史记忆,诠释“两岸一家亲”的文化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声音
两岸携手 再创闽南语流行歌曲新时代
“期待未来两岸民间艺术交流合作能够继续深化,让闽南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绽放得更加璀璨。”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教授9日表示,现在到了两岸可以携手再创一个闽南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
当天在厦门宾馆举行的“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五场对谈活动中,陈耕教授与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围绕闽南歌谣、歌仔、南音和戏剧等话题畅谈一个多小时。
在谈及闽南语文化发展时,陈耕表示,闽南歌仔一直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进行创新,才成就了它过往的灿烂与辉煌。以闽南语流行歌曲为例,它就是在闽南歌仔基础上,与西方的电声乐器、流行唱法、流行音乐的配器及歌词写作方法相结合,美美与共,才创造出一系列到外传唱的闽南语流行歌曲,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浪子的心情》等等。“闽南语歌典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新的发展。”陈耕认为,每一个时代都要有新歌曲,《爱拼才会赢》代表的是闽南语流行歌曲曾经的一个成就高峰,而现在又到了两岸携手再创一个闽南语流行歌曲新时代。“闽南语是汉语的一个支系,语言是一种维系海峡两岸情感连接的重要力量。”王三庆说,“像我这一代,从小就经常拿着小凳子坐在家乡的大树下,听父辈祖辈们说唱闽南歌谣、歌仔,对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南传统文化的根底有很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感,可现在台湾年轻人逐渐淡化了。”
王三庆感慨,“我这一辈已经垂垂老矣,希望两岸能继续强化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在融合发展中互相借鉴,进一步夯实两岸民间艺术,增进两岸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守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人物
“首来族”:到厦门有回家的感觉
“如果问我来到厦门有什么感受,我会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很温暖!”9日,现场聆听两岸学者面对面交流闽南文化后,来自台湾地区彰化县的黄彦宁受访时如此表达自己的感受。
她说,到大陆读书快3年了,此番首次来厦门,就发现这里很多人讲着同样的家乡话——闽南语。而两位教授的对谈,勾起她小时候说唱的那些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谣。开朗的她,还现场清唱了两段。
黄彦宁很独立很敢闯。2020年,在没有任何熟人引荐的情况下,她只身来到大陆,赴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本科。谈起这个人生重大决定,她说,“高中以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大陆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快,经济方面不仅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因此觉得很好奇,也想到这边寻找一些机会,于是就选择到南京读本科。”
因疫情原因,黄彦宁2年多没回家,但无碍于她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和感受两岸的异同。到大陆读书,处处让她感受到两岸交流的广度、深度、力度与温度,她也乐于把这些细节故事与两岸的同学和台湾的亲人朋友分享。
这次来厦门参加第九届两岸学子论坛,黄彦宁特别制作了一个名为《风筝》的视频作品,以动画加配音的方式,呈现来大陆后所遇见的美好。“这个视频作品,算是我在大陆成长的总结吧,里面包括从身边同学朋友处所感受到的温暖。”因为用情用心也暖心,《风筝》最后获得这次论坛“微视频分论坛”一等奖。她很开心,充满感恩。
受访过程中,黄彦宁提到在厦门与滴滴司机的聊天经历。“我说,我的祖辈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大陆去台湾的,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就在想,那时我祖辈会不会担心,去台湾之后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种闯劲背后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司机大哥很能体会她的心情,因此鼓励说,“你今天一个人从台湾来大陆求学发展,和你祖辈一样,都有勇闯精神,这就是‘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加油!”这让她心生感动。
“来到厦门才发现,厦门大学竟然有个台湾研究院,专门有一群人在研究我的家乡台湾,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类似种种,让她第一次来厦门感觉特别亲切。“在厦门,更能感受到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与同根同源。讲的是同样的闽南话,天气与台湾差不多,人情风俗也一样,让我感觉特别舒服。”
黄彦宁最后说,她已经决定了,读完本科后还会留在大陆攻读硕士,毕业后也打算留在大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