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背后:年连结两岸,爱跨越山海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爱与思念,每逢佳节更浓烈。

新春将临之际,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与98岁的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便通过视频“相期以茶”、“百年聚首”,一面细数友谊,一面互贺新年。

视频一出,这段穿越世纪与海峡的佳话就立刻引爆了网络。

紧接着,海峡两岸的各界人士也开始通过社交平台,向亲朋遥致爱意与祝愿,媒体也纷纷对此展开报道。

这个虎年春节,“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就此在网络上持续刷屏,引起了广泛关注。

每逢佳节倍思亲。人民日报在评论中道出了“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刷屏的原因与其背后深长的意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全体中华儿女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个节日关乎团圆、关乎思念、关乎亲情,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承载着中国人最温暖热闹的情感记忆。不管相隔多远,拱手拜年、互道祝福,心的距离都会一下子拉近。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好好过年,这是中国人之间最深的默契、最真的祝福。这场发端于社交媒体并迅速点燃网络热情的大拜年,将两岸民众流淌在血液中的“一家亲”情感展露得淋漓尽致。央视新闻也在评论中指出, “年”就像一种“提醒”,她用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串联起了两岸一家亲的温暖。新媒体平台上互道祝福的人们,虽然相隔两地、无法见面,但亲情饱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但,“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

祝福视频中的世纪情谊

就在虎年新春来临之际,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与98岁的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通过视频“相期以茶”、“百年聚首”的消息引爆网络,登上热搜。

1月25日,一则题为“96岁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和岛内98岁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视频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业界引发关注。视频截图

方汉奇先生在视频中回忆,“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比如抗日救亡那个时候你是流亡学生,我也是颠沛流离,抗日战争时期,差不多前后念了十几个学校,这一段经历都是我们的共同的。我的印象是改革开放以后,我记得那个时候你多次到大陆,来跟大陆的新闻学的学者交流,而且给大陆的新闻学的研究工作者、学者、教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你给很多有新闻系的大陆院校捐赠了大量的新闻学的书。”

“台湾我也去过很多次,我还有很多亲人在阳明山上长眠,两岸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的亲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方汉奇向李瞻介绍:“我们北京人每天吃的是你们家乡寿光的菜。在生活上,在乡土的感情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段视频的发布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表示:“这次拜年视频发出后,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仅抖音留言就600余条,有网友留言说被感动哭了,还有好几位网友也回忆起多年前和李瞻先生在大陆或台湾的交往,非常感动。”

随后,李瞻因年事已高,委托女儿出镜向方汉奇送出拜年视频,“汉奇兄,我们相识超过七十载,历经战乱颠沛流离,又得以再次重逢,真是何其有幸,如今我俩已过珍寿之年,回想我们各自在两岸致力于新闻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深感欣慰。”

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世纪友谊令人无比动容。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澎湃新闻主持的“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话题词已经获得了超过1.5亿的话题浏览量。有网友留言道,“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 “世纪友谊,感动!”更多人则是为两位先生送上了祝福,“相识70载,百岁再聚首”“真好啊这友谊,祝两位爷爷身体健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均转发报道。

1972年1月21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至今日,这首《乡愁》已整整五十年。当年的乡愁影响了一代代人。这组视频,不仅展示了两位大师真挚的友谊,更让所有人感受到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心灵相通。

澎湃新闻对此发表的评论中称,人生百年,已是大幸事,若还有一两知己对话举茶,可以相互砥砺期许,实乃幸中之幸。两位大师在传奇人生中的相识相知,又何尝不是两岸中国人携手跨越历史、走向未来的缩影。

随后,98岁的“诗词女神”叶嘉莹通过视频给港澳台和海外朋友送出新春祝福;余光中半生挚友、番禺籍台湾著名诗人方明,为了抒发对大陆朋友的思念,通过视频深情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大陆昆曲演员俞玖林和台湾作家白先勇视频拜年,共话“把昆曲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央视新闻评论道,这些文化大家不仅道出了春节古雅、精致的一面,还打开了两岸“共同文化、共同经历、共同记忆”之锁,让我们在“感动”“致敬”之余,多了几分对自己血脉中DNA的思考。

彼此牵挂!厦门85岁老人高秉涛回拜台湾87岁大哥高秉涵。视频截图

央视新闻也关注到,当台湾87岁的老兵高秉涵与定居厦门的85岁弟弟高秉涛,通过视频互相表达思念与牵挂;当因为疫情留在大陆过年的台商田正杰向台湾的家人“汇报”自己当天参加“包饺子大赛”的趣事;当两岸婚姻家庭的小朋友们,奶声奶气地对镜头前的台湾亲人说“希望病毒快点走,你们也可以来苏州过年”……你会发现,每一份简单的问候里,都藏着厚重的“中国情感”。

新春之际,这一条条充满浓情厚谊的拜年视频,不仅传递的是思念与祝福,是血脉相连的 “乡愁”,也是对两岸一家盼团圆的深切期寄。

中国日报也在微博中提到,这场发端于社交媒体并迅速点燃网络热情的大拜年,将两岸民众流淌在血液中的“一家亲”情感展露得淋漓尽致。

香港商报评论称,“新春报晓,情浓两岸。在不能见面的情况下,互联网让两岸的亲情、友情连结在一起。浓浓的两岸情缘,即便因为疫情也无法割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说,“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问候,勾起我们浓浓的民族情怀和家乡情怀。两岸一家亲,这个话题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这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一种情感期待,具有强烈的情感动员和联结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国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兄弟亲情,挡不住两岸同胞对家人团聚的热切期望。两岸民众要交流、要合作是历史潮流,无论两岸关系怎样风云变幻,都阻挡不了两岸关系前行的步伐。

新春家书里的青春关联

“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网友,身在大陆的两岸青年纷纷加入到这场“云端大拜年”的喜庆氛围中。而他们通过视频写给岛内家人的“新春家书”,也令人颇为感动。

“小时候总是妈妈给我们红包,她总会在上面写下给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祝福。今年我长大了,换我包给妈妈红包……”大年初一,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研究生的台湾学子苏雍竣,用闽南话给家人拍了一段“新春家书”; 为了担任冬奥志愿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来自台湾新竹的李若筠留在北京过年,她向远在宝岛台湾的家人们送去视频家书,祝福父母和妹妹们新年快乐、虎年吉祥;21年以来第一次没有在家过年、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台湾学子周恩贤,通过视频,用一段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向父母送新春祝福,并表示想念妈妈炖的鸡汤……这些情真意切的“新春家书”被大量网友们点赞留言。

为何家书这种传统的传情方式,仍然能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中国青年报在评论中表示,鸿雁传书,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游子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家爱得深沉,家书才能把这深沉的爱写得透彻,也才能抵达亲人的内心。

新媒体让交流变得无比便捷,不必如从前车马那样慢,电子媒介能让心意瞬间到达,天涯若比邻,中国人还是喜欢把这种问候亲切地称为家书。深深的情意,还是需要长长的话,才能道尽。中国的方块字,中国人传统的传情方式,厚重的文化仪式感,才能把我们与传统文化相连、融入骨子里的亲情深描出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中国青年报指出,这就是家书在今天这个新媒介发达的时代仍很流行的原因,我们中国人多很内敛,特别是在情感表达上,心中所想远多于口中所说。我们给父母打电话时,有时虽然内心思念奔涌,但口头往往很笨拙,常常沉默良久。很多在电话中当面说不出口的情话,却能在文字和视频中尽情抒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明年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写到这吧。一部家书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倾诉思亲思乡思归情感的心灵史,家书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但这个春节,这些身在大陆的台湾青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却不会有孤独、不适。在家书视频里,苏雍竣吃起了台湾香肠,他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他还说,家人不会为他担心,因为他们也知道“我在大陆生活得确实很好”。

1月28日,台湾女生蔡云咏在新春家书中晒出红毛衣。视频截图

留在北京过年的台湾女生蔡云咏就在给家人的视频家书里开心地晒出自己准备好的红毛衣。她难掩对这个特别春节的期待,“我跟我的室友一块,拿了春联,拿了福字,一会儿贴到门口”。

澎湃新闻在评论中称,相似的美食习惯、相同的节日习俗、熟悉的生活环境,都让这些在大陆求学、工作的台湾年轻人丝毫感受不到隔阂和陌生。未改的乡音、红色的毛衣、喜庆的春联……经由它们,我们再次感受到“家”的力量,见证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原点”。

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根在哪里,解答了这些问题,每一位年轻人的漫漫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稳当、更坚实。台湾学子的视频家书之所以让广大网友感到格外亲切,就因为我们血脉中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有着相通的历史记忆。

诚如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提到的,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和希望。年轻朋友互相拜年、互诉衷肠,共同感悟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领略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共同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青春画卷。

相关新闻
两岸同胞同庆新春 共盼团圆

两岸一家亲,年味一样浓。春节期间,两岸民众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起“云端大拜年”,互致新春问候与祝福,掀起一波波热潮,汇聚成引人关注的热搜话题——“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 “祝你和全家新年快乐。我们有多年不见了,但是一直在想念着你。”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录制了短视频,向台湾98岁的新闻学大家李瞻拜年。几天后,李瞻委托女儿录制视频回复,表示...

​两岸首支原创闽南语冬奥歌曲上线 用音乐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视频:两岸首支原创闽南语冬奥歌曲《嗨,北京!嗨,冬奥》 海峡两岸文体群星创作并演唱《嗨,北京!嗨,冬奥》。东南网记者 李奇 摄 台海网2月4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奥林匹克的激情与梦想,为华夏大地送上满满的“冰雪奇缘”。2月4日下午,由海峡两岸文体群星创作...

两岸公益情:甘肃广河下雪了,台湾的哥哥姐姐过年好

虎年春节到来之际,台湾青年黄恺嘉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甘肃广河的学生雅璇、伊帆拍了一段学校下雪的视频,送给阿嘉。而与此同时,阿嘉正穿着T恤待在台中的隔离酒店里,这段视频让她感觉隔离生活多了许多的温暖,阿嘉直呼:好想去广河看雪,也好想带孩子们到台湾的阿里山、日...

家书写满两岸骨肉亲情,更有团圆渴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中的深情,家人才能读懂,伊能静年初二写满娘家思念的这封云端家书,中华儿女都能读懂,因为文字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团圆渴盼,我们身上都有,都刻骨铭心,都魂牵梦萦。新年立春之季,几位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年轻人的家书,写着一样的思念,他们中有的留在北京担任冬奥志愿者,有的留京过年的生日正好与冬奥相遇,有的在学校食...

两岸同胞“云端”互致祝福 同庆新春共盼团圆

两岸一家亲,年味一样浓。春节期间,两岸民众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起“云端大拜年”,互致新春问候与祝福,掀起一波波热潮,汇聚成引人关注的热搜话题——“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   “祝你和全家新年快乐。我们有多年不见了,但是一直在想念着你。”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录制了短视频,向台湾98岁的新闻学大家李瞻拜年。几天后,李瞻委托女儿录制视频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