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让大陆和台湾青年组团参与学术交流、游学参访。比如,安排精品线路让台湾青少年了解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喜人的发展成就。只有思想碰撞,才能让我们产生共同话语和想法。”朱智显说,还可以通过建立姊妹学校、兴趣协会、青少年夏令营等创新形式,把“参访”变成“亲身参与”,把“联谊”变成“常态联系”,让两岸青年交流更加深入、持久,切实感受到“命运攸关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25岁的李昱颖来自台湾中部的南投县,来大陆念书是为了开拓视野,空余时间喜欢在长沙寻找美食、逛街,喜欢湘菜,变得能吃辣,经常把自己的所见做成电子相册发给台湾亲朋,让他们对大陆有更多认识。“两岸人才流动变多、变广了,很多台湾学生来大陆念书、学习。两岸青年交流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李昱颖说。
“两岸青少年可用制作视频的方式,让双方快速了解各地文化、特色、美食。最好是探索建立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开展文化娱乐、网络游戏等互动,增进信任。”李昱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