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专家线上共探清明文化与民族认同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延续数千年的清明文化让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清明节将至,两岸专家学者20日汇聚线上,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清明文化的创新,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近百位两岸文化研究学者就“清明文化的生命关怀”“清明文化与民族认同”“清明文化永续传承”等议题展开探讨。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表示,在台湾乡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宗祠随处可见,这些宗祠都清楚地记录了他们的大陆原乡,记录了他们与大陆的血脉连接。这几年,两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一些大陆人到台湾,变成了新台湾人,每到清明节,就会拜祭大陆的先人,或者直接回大陆来扫墓。也有一些台湾人到大陆,变成了新上海人、新北京人……每到清明节,他们也会回台湾扫墓,拜祭在台湾的先人。由此可见,两岸民众通过清明文化,始终保持着血脉连结。

  台湾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前院长刘阿荣指出,两岸对清明节都非常重视,台湾民间不同族群扫墓的时间与仪式略有差异,但到墓地去挂纸及拜墓,在家中祭拜神明及祖先是两项最普遍的仪式,这与大陆极为相似,实际上这些习俗或仪式里具有两岸共通的文化意涵。

  台湾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赖荣伟认为,清明节具有两岸民众的共同核心生活信念。扫墓、踏青蕴含民众对于生活、生命的观念、态度和价值。此等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习俗,虽因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族群)而有着多样性,但此等清明节的核心要素却反映着两岸民众彼此的相互理解与期待。换言之,清明节对两岸民众可以有着形塑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深层意义。

  此外,与会学者纷纷呼吁,要加快推动清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清明文化能够永续传承,让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更加紧密醇厚。

  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会长贺国银表示,清明文化是开启两岸同胞活动交流的钥匙,因此在发挥好清明节祭拜作用,保留清明文化传统要素的同时,还要适时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对接新时代“需求”,凝集汇聚推进两岸民众认同的强大动力。(中新社)

【编辑:孙静波】

相关新闻
德化国宝乡:盘活宗祠祖厝 移风易俗入心

国宝乡佛岭村利用祖厝改建的叶氏家风家训馆,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台海网12月22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泉州部分地方,群众不在清明扫墓,而是选在冬至。昨迎冬至,这不,德化不少在外人员纷纷回家祭祖或进山扫墓。天干物燥时节,山林防火不容小觑,...

厦门百年江夏堂迎两岸宗亲祭祖 台胞慨叹乡音未改乡情犹在

中新网厦门12月20日电 (记者 李思源)“终于赶上了!快一年了回到宗祠,乡音未改乡情犹在。”半个多月前,台商黄灵聪从台中赶回厦门,度过隔离期后迫不及待地来到江夏堂,参加20日在此举行的两岸黄氏宗亲冬至祭祖典礼。时隔十个多月,他又见到了熟悉的老友们。 图为两岸黄氏宗亲冬至...

泉州多座宗祠多个姓氏共用祠堂 其背后是一段段历史佳话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昨日泉州网报道泉港区界山镇玉山村两委,将村里分散的9座祖厝合并建设,祖厝“五姓合一”之后,美化了环境,节约了土地,五个姓氏宗亲之间少了攀比多了和睦,引领了一股文明乡风。 中国的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大多祠堂一姓一祠。然而,记者走访并采访...

两岸民众共同见证 厦门新增两个非遗传习中心

福建日报讯 (记者 林泽贵 文/图)21日,在两岸民众的共同见证下,厦门市海沧区锦里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海沧区锦里清水济世文化传习中心在海沧锦里村珠山宫广场同时揭牌成立。 据了解,锦里蜈蚣阁是国家级非遗海沧蜈蚣阁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内涵,在台湾传播很广。锦里的清水祖师...

ECFA10周年 民进党欠两岸民众一个解释

资料图:高雄港。 6月29日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10周年的日子。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当天发网文表示,当初两岸签订ECFA,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扬言一旦执政将发动“公投”废止,“如今蔡英文敢片面终止ECFA吗?”民进党当局已用行动回答了马英九,其经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