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福州三坊七巷内,有一座特殊的老建筑。推开厚重的木质门,绕过铜雕插屏门后,一座古朴的石桥首先映入眼帘,这是象征着“两岸一家亲”的“连心桥”,石桥另一头的中堂内悬挂着下榻会馆、以文会友、挑灯夜读、赴考应试四幅动态画卷…这座宅邸是刚刚复建的福州台湾会馆,原址位于福州贡院附近,当时是清末台湾士子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的栖息之所,它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历史渊源。
史海钩沉 寻根两郡试馆
复建后的福州台湾会馆,总面积1611平方米的宅院分为历史主题展区、当代专题展区、交流活动区、配套功能区等四个区域,横跨黄巷51号和麒麟弄3号院落,可以透过各方捐赠的史料文物,也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回溯闽台科举制度的渊源、榕台民众交流交往的历史,了解两岸关系尤其是闽台关系发展的情况,完成一场从古至今的时空穿越。
“台南许南英曾三次参加乡试,1882年乡试时写下《鼓山纪游》全文800字,对鼓山情有独钟。1885年,他第三次来到福州时,对当地风土人情已十分熟悉,连卖藕小娃也倍感亲切。”静静地站在福州台湾会馆的历史主题展区内,品读着史料上对于曾祖父的记载,来自重庆的许沛女士百感交集。
福州台湾会馆分别有台北郡试馆、台南郡试馆,因此又称两郡试馆。光绪九年(1883年),由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提议所建,原址在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原贡院附近。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乡试投入使用,共有3幢楼房可住300余人。
据史料记载,清朝科举制度在台实行的200多年间,台湾共考取了文进士33名、文举人306名,分别排在清代福建14个府(州、卫)的第7、第8位,考取武进士10人以上、武举人297人,留下父子、翁婿、舅甥进士和师生同榜、一门六举人等佳话。
历经时代变迁,两郡试馆原址已不存在。2015年底,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作出批示:“福州台湾会馆见证了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恢复福州台湾会馆意义相当重大。”2016年4月7日,汪毅夫来榕考察会馆复建工作,并先后为会馆复建捐赠清代地图等文献史料200余份。
2018年,福州市决定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择址重建福州台湾会馆。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2019年7月,福州市台联组织“福州市传统文化交流访问团”赴台交流考察,走访岛内书院、社会团体,围绕两岸文脉渊源、中华文化、闽都文化在台传播影响和加强榕台联系合作、共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得知福州台湾会馆复建,许多台湾民间人士捐献出了珍贵的文物史料,它们既反映了闽台科考渊源,又展示了榕台交往的现况,让复建后的福州台湾会馆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使命感。